1.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一
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原料產地。
③主要工業部門:采掘工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2)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需消耗大量能源。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能源基地。
③主要工業部門:有色金屬冶煉廠。
(3)市場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③主要工業部門: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4)勞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③主要工業部門: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等。
(5)技術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技術要求高。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③主要工業部門:集成電路(微電子)、精密儀器等。
2.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二
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愛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但造價高,占地廣,耗費金屬材料多。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2、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范圍廣,周轉快,裝卸方便,但運量小,成本較高,運費較貴。適宜小量、近距離運輸。
3、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運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4、航空運輸:速度最快,但投資大,運量小,運費。適宜運輸急需,貴重且運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運輸:損耗小,連續性好,運量大,但投資大,靈活性差。適宜氣態和液態運輸。
3.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三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4.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四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工業布局中的環境因素:
①風向,分為三種情況:有大氣污染的工廠應位于居民區主導風的下風向、季風對吹風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應的位于居民區的下游,生產中對水質要求高的應位于居民區的上游。
③離城市距離: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區內,有大氣污染的應位于城市熱力環流圈以外。
5.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五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6.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六
正午太陽高度
(1)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2)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于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3)注意極晝區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征: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于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4)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7.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七
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8.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八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9.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九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0.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
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
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11.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恒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周期為一個回歸年。
(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12.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二
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地域分異
1、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
形成基礎:熱量
分布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
影響因素:降水
形成基礎:水分
分布規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異
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3、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13.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三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志: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布。
14.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四
晝夜長短與時間判斷
(1)要明確季節與節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節永遠相反,但是節氣是相同的,審題和答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2)在利用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計算晝夜長短時,一定要注意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間隔是多少,不能習慣性地以為是30°或者45°。
(3)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夏半年時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時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半年時相反。南半球反之。兩分日時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空間分布規律。
(5)任意地點,其一年中的最長晝長與最短晝長之和恒為24小時;任意一天,分別位于南北半球且緯度相同的甲、乙兩地,甲地晝長=乙地夜長。
(6)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帶來的季節變化是地球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許多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要注意總結具有季節變化規律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及其形成原因。
15.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五
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16.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六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后,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后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17.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七
1.四季劃分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四季:以“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五帶的劃分依據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4.黃赤交角與回歸線、極圈之間的關系
⑴黃赤交角的度數等于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余。
⑵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回歸線度數變小,極圈度數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范圍縮小,溫帶范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回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
18.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八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19.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十九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20.高一必修三地理科目知識點 篇二十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征):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