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社區民情日記(精選10篇)#】民情日記是基層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同群眾聯系,幫助農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是干部聯系群眾的一種好形式。以下是®無憂考網整理的社區民情日記(精選10篇),歡迎閱讀!
1.社區民情日記 篇一
今天,春風拂面,細雨潤物。李xx局長放棄雙休日,來到我們“三送”活動掛點的xxx村,看望我局“三送”下派干部,一同參與開展“三送”活動。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安運局長十分關心村里的農業生產。今年該村從無到有,發展了煙葉種植面積100畝。剛到村里,他就要求我帶他到煙田去看看。來到煙田,看見成片的煙田蓋好了地膜,便饒有興趣地和正在煙田耕作的劉桂生攀談起來。劉桂生告訴李局長說:“這片煙田是我和劉濤生合伙種的,現在種煙的政策非常好,市里和鎮里也有很多補助和獎勵,預計全年光種煙就能賺幾萬塊呢”。
隨后,李局長又來到上楓水渠“三面不見土”硬化施工現場,了解施工進度和資金籌資情況。經過多次打報告向上爭取,該水渠現已修復1000余米。當得知還有一半工程尚缺資金時,李安運局長要求,要繼續與水利局進行溝通,爭取盡快立項,把這條水渠全部修好,確保村民的春耕灌溉用水。當看到村民正在路邊種樹時,李局長又揮起鐵鍬,不一會就種好了一顆白楊。并叮囑我們說:“現在正是種樹的好季節,這也是我們三送的一項工作嘛。”
隨后,李局長又趕到水南小學。村支部書記xx介紹說,學校的操場以及通到學校門口的道路因缺乏資金一直未能硬化,學校教學樓也年久失修,不能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希望我們能夠幫助解決資金問題。了解情況后,李局長當即就給贛州市教育局的領導打電話,詢問關于教學樓改建立項的問題,并希望贛州市教育局能夠大力支持。之后,我也馬上與瑞金市發改委和教育局的領導聯系,他們也會盡量考慮并予以傾斜照顧。
春雨潤萬物,好行聚民心。我們“三送”活動就要像這春雨一般,隨著絲絲春風,滋潤群眾的心田,這樣“三送”活動也才能真正成為春風化雨潤民心的好活動。
2.社區民情日記 篇二
一大早,在“三同”點楊小平家吃過早飯后,我便趕往村部,昨天就已經安排好了,今天要召集工作組成員、村“兩委”干部、理事會長、“五老”代表等到村部開會,總結部署“三送”工作。
來到村部,人已經到齊,我馬上開始布臵工作,首先我對大勝村前一階段的“三送”工作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開展做了一些布臵。
隨后,從我開始,全體工作組成員、村“兩委”干部當場進行表態發言,抓好班子、帶好隊伍、為民辦實事,所有人的表態發言全部記錄在案并在“三送”干部公示欄公開,同時我還請參會的理事會長和“五老”代表對我們的踐諾進行監督。會后,我又請郭士金、鐘士海、鐘士椿、劉兆任等“五老”代表留下來,請他們為村里的發展積極建言,多做貢獻,并鄭重的請他們監督我們的工作。郭士金表示:“黨委、政府這么有誠意,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理事會長,我一定會全力的支持配合你們的工作,為村里事業的發展多做貢獻”。
群眾的支持讓我感到了工作的動力,殷切的目光既是對我們的鼓舞,也是對我們的監督,作為一名“三送”干部,只有心里裝著群眾,接受群眾的監督,才能真正的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此,“三送”活動“連心卡”上:“為群眾服務,請群眾監督,讓群眾滿意”的格言不光是要寫上去,更是要踐諾于行動,真正把政策、溫暖、服務送到家,送到戶,送到位,“三送”干部的形成才能成為一座座豐碑,樹立在群眾的心中。
3.社區民情日記 篇三
“x月x日,晴,星期一。上午與謝保英一起走訪征遷困難戶。下午開一個關于xx國道旁飲食早點經營戶會議,主要明確加強環境衛生意識宣傳,整頓店外經營及游散攤點。”
這段時間以來,襄城區余家湖街道辦事處水洼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強忙個不停,他的“民情日記”里麻煩事、重點事就寫了五六頁。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十多年,王強已經記滿了17本日記本,裝了一大箱子。“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村里800多戶居民2800人,我每天腦子里怎么能裝那么多的事?”王強說,他準備了一個日記本,田間地頭、村邊路旁,遇到村民反映情況,就隨手記下來。當天做完的事情寫在日記本上,沒完成的注明原因,并寫出解決辦法。平日里翻翻日記本,就知道誰家的矛盾解決了,還有哪些事情等著去處理。
前年春天,王強和村里干部查夜,發現該社區七組王華軍家的大門沒鎖,想幫他鎖上,卻發現沒有門閂。一問才知道,房子一蓋起,王華軍兩口就出門打工了,門閂根本沒做。晚上回家,王強把這件事記在日記本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村里的修理部,請他們幫忙做個鐵門閂,給王華軍家安上。王強說,“在我們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對當事村民來說,可就是天大的事情。”
xx社區五組兩家人因為修路的事情起了糾紛,社區出面調解后,兩家人又反悔,都不愿意讓步。后,王強拿出“民情日記”,上面寫著兩家人當初的要求是什么,社區工作人員是怎么調解的……所有信息記錄在冊,有了“鐵證”,兩家人不再爭嘴,終各自退讓一步,雙方握手言和。“群眾相信我們,才會來找我們解決問題。”王強說,“民情日記”就像是一面鏡子,始終照出自己工作中不足的一面;它也像一條鞭子,總讓他感覺還有好多百姓著急的事未做,還要更努力。
4.社區民情日記 篇四
“xx小區1號樓一單元居民反映樓道燈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幫助解決。我和協管員立即趕到現場,為居民更換了燈泡……”昨天中午,房山區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區居委會主任樸艷平,幫助社區居民更換好樓道燈泡后,在她的“民情日記”里寫下了上述這段話。
下午,xx又按照日記里的安排來到社區,協調解決小區樓體保溫改造工程和居民車輛停放問題。翻開樸艷平的“民情日記”本,新聞者驚訝地發現,里面記得密密麻麻。無論大事小情,只要她參與的社區里的事,都記錄到了日記中。
據房山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社區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的方方面面,都記在了“民情日記”里。“民情日記”已成為房山社區工作者聯系群眾、解決問題的紐帶。像這樣的“民情日記”本,房山區的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計記滿了6000余本“民情日記”。
“以前是百姓有問題找到社區門上來,現在是我們以串門的方式主動走進居民家里,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并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能鞭策我們努力為民服務,日記記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干貨’,不為百姓干實事,還真沒的記。”永安西里的社區干部李xx如是說。
xx社區80多歲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兒去世后獨居在家。前不久,李xx到李慧文家“串門”時,發現老人家里十分凌亂,沒有“家”的樣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后,李xx幫李慧文請來了保姆。這個保姆來自社區內的一個困難家庭,不僅滿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難也得以緩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量大繁雜。為讓社區工作者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時間了解居民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房山區在社區工作中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區工作者陳雪娜說,她到社區上班的第一天,居委會就發給了她一個印有“民情日記”字樣的紅色本子。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并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成了“流水賬”。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陳雪娜的日記內容漸漸豐滿起來,百姓家里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里。
社區工作者表示,“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賬“,也不是事件的簡單堆砌,“記”只是一種形式,重在干部入戶時要把工夫下在解民憂上,只有把事情辦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記,才記得有意義。
5.社區民情日記 篇五
我們第二小組所負責片區為xx社區(原稱軍店街村),該社區位于房縣縣城西面、距縣城11公里的軍店鎮,四周丘陵起伏,風景宜人,原316國道穿境而過,奔流千年的軍馬河將該社區一分為二:河之北為“下店子”,河之南為“軍馬鋪”。社區現居住892戶2748人,街道民居多為明清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街面卵石小道依山勢一路逶迤。據了解,早在清末民初,這里就形成了店連店、鋪連鋪,家家經營、戶戶擺攤的繁華景象,成為川陜客商的集散地。幾天來,我們的足跡遍布村莊和社區老街,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隨著黨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正在不斷改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同時,我們也從中發現了繼續推行農村城鎮化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土地,一直以來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證。而今,隨著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該社區一些因開發需要土地被征收、舉家搬遷至老街生活的農民,卻面臨著失去土地后的生計問題。
該社區12組居民xxx,家中田地因修高速公路而被征收,一家三口來到下店子老街居住,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顧10個月大的孩子,因沒了土地,手頭資金又不寬裕,一家只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月寄幾百元錢維持生活。在老街,像張明俊這樣的居民還有很多,他們都面臨著失去土地后的生計問題。在走訪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搬遷來的農民反映:無論是軍店街老街、軍馬鋪老街,還是下店子老街,均存在街道年久失修、配套設施落后的問題,居民生活不便、出行困難。
農村城鎮化,應為進城農民帶來的是順暢的交通,醫療、教育等服務的便捷以及其它生活設施的完善,這樣才能解決農民往昔在農村時的不便和困難,并為其日后的生活和勞作提供保障。城鎮配套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進城農民的信心和留守的愿望。從目前情況看,農民進城后,生活成本增加、農業生產開展不便,有的已經沒有了土地,也沒地方養家禽了,另謀生計既缺資金、也沒有平臺,導致很多人只想依賴政府補貼和申請低保。如若不加強對城鎮的規劃,特別是進城農民居住地的規劃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不加強對進城農民溫飽、醫療、教育、保險等方面的保障,不僅留不住農民,也會制約城鎮發展。
目前看來,沒有人口城鎮化就不可能有農村城鎮化,但人口的城鎮化過快又帶來了諸多問題。在此過程中,經過與當地政府的溝通,我們感到,應當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為進城農民辦實事、謀福祉:
加強培訓,以富帶貧。農民進城后,因思想觀念差異、謀生手段差異而產生較大貧富差距。軍店鎮政府可舉辦創業、再就業等方面的講座與培訓,組織搬遷戶致富典型、城鎮經商突出模范等給進城農民現身說法,開拓農民創富思路。招商引資,帶動就業。該社區可結合當地豐富的黃姜、木耳、核桃等資源,招商引資,吸引外資進入本地發展加工業,推動當地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旅游業。充分利用當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顯圣殿”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典建筑的優勢,統一風格,規劃鄰近街道建設,使之成為能與xx、xx等地相媲美的旅游景區,帶動服務業,從而加快該社區經濟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搬遷戶聚集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整治翻新“xx”短街,架設路燈,實現自來水戶戶通,解決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到致富奔小康的行動中來,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犯愁。
6.社區民情日記 篇六
今天和工作隊員賀文一起到(麻家渡鎮營盤河村)兩河社區入戶走訪調查。兩河社區是因潘口電站建設從原上庸鎮兩河村集中安置在營盤河村的移民社區,共有87戶334人,分住在14幢樓房中。
我們首先來到社區管委會書記劉春全家。他家共8口人,祖孫四代同居,兒子、兒媳、女兒都到上海打工去了,家里只有老父親和他們老兩口,還有兩個孫子在就近的麻家渡中學讀書。談到搬過來的感受,劉春全感慨不已:“過來三年多了,生活都已適應。87戶移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在外打工的,打工收入占村民總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這邊比兩河交通要方便,房子寬敞漂亮,環境綠化美化也好。”
離開劉春全家,我們來到馬路對面的移民樓下,在場院里見到正在曬太陽的席剛臣老兩口。席剛臣今年79歲,與兒子單另住,但都在一幢樓上,老伴8年前患腦溢血留下了左側肢體活動受阻的后遺癥,每天必須他隨身照護。席剛臣告訴我們,現在黨的政策好,特別是對老年人,從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有病有農村合作醫療,他和老伴兒每月各有25元的低保金,加上兒子們分擔的一些養老金,生活還算有保障,原來移民時賠的4萬多塊錢由四兒子保管著。
隨后,我們又走訪了經濟示范戶章先兵和老黨員喻成洋。他們的住房都很寬敞,平均面積195平方米。章先兵是在上海打工的工頭,搞建筑,一年下來能掙10萬元左右,妻子袁勝云在家開了個百貨商店,順帶照顧小孩上學。喻成洋向我們反映了移民群眾的一些心愿:一是劃分的土地較遠,且是黃土地,粘性大,雨天難行,盼望能早日將生產路硬化;二是樓房有時停水,沒地方取水,希望能在每棟住宅樓后像當地居民一樣打口水井;三是在菜地旁有條用于灌溉的水渠,村民多從渠邊行走,但沒鋪蓋板,小孩經常掉下去,很危險。我們實地看了一下,渠道長240米、寬0.6米、深0.7米,是村民到菜地的主要通道和澆灌水源,上面沒有蓋板,的確危險。我們表示一定向有關單位反映和匯報,我也暗下決心爭取幫他們把水渠蓋板問題解決好。菜地里,移民官知海老漢正在忙活,他說,這里的菜地跟老家一樣好,他在下優質香瓜種,過幾個月請我們一定到他家嘗嘗。
一天下來,我們共走訪了11戶移民家庭。感覺移民們已基本適應了新環境、新生活,他們用樸實寬厚的胸懷接收了大建設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用勤奮勞動的雙手美化亮化著新家園,正以昂揚奮進的精神創造并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7.社區民情日記 篇七
今天一早,村委會駐地來了一輛小卡車,車上裝著兩幅字畫,車停穩后,大家紛紛上前觀賞字畫,鎮級駐村工作隊員李永澤老師把字畫的內容讀了一遍,字畫的內容是這樣的:國策英明百姓樂、公路修通暖萬家,新寨夢想得實現、千年花朵開不敗;人無詩書不成氣、山無名樹不成陰,若如山開地靈時、山谷也會開好花。
仔細一看,原來是專門為新寨村民小組提的,我好奇的問“是誰這么有心”,大家告訴我是村委會副主任張揚發的父親張庚虞老人用心提并自己出錢做成字畫送給新寨新建活動室。這一說,讓我們在場的駐村人員都對張庚虞老人敬佩不已,并決定和張副主任他們一起前往新寨活動室掛字畫,感受一下群眾文化生活的氛圍。
現在水泥路全通,我們驅車繞過幾個彎便到了新寨村民小組,整個寨子平房占多數,寨子腳下烤煙長勢喜人,村口邊上一口剛打出的.地下水井建設完畢。我們的車停在活動室邊的水泥地面廣場上,旁邊一棵大青樹用它的大樹枝“擁抱”著這個寨子,仿佛一個母親守護著她的孩子。一輛滿載著各種蔬菜、水果、家庭日常用品的小卡車也停在那里,圍著三五群眾在購買著自己所需,一位大姐告訴我們,寨子距小賣鋪還有一段距離,這里水泥路修通后,隔三差五的就會有商販開著小卡車來賣這些東西,小喇叭一喊,我們就可以出門來這里選購自己所需的用品,很是方便。那邊,工人們開始在活動室的墻面上懸掛字畫,活動室門前擺著幾盆漂亮的小花,為活動室增添了幾分生氣。張副主任告訴我,這幾盆小花也是他的父親自己栽的,說擺在這里很合適,正說著,一個老人從邊上路過,他朝我們看了看,靦腆的笑了笑便往賣東西的小卡車方向走去,張副主任告訴我這個老人就是他的父親。我看著老人,雖然頭發花白,但是精神抖擻,老人買了香蕉和豆子再返回時,滿臉慈祥的邀請我們到他家里坐坐。
活動室整理完畢,我們跟隨張副主任到老人家里,一進門,老人熱情招呼我們坐下,剛買回的香蕉和豆子已經擺上桌面,熱茶也給我們倒上,家里收拾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我瞬間明白了老人為什么能夠提出那么有意境的兩首詩。老人話不多,但句句樸實而真誠,眼前這些已經充分說明老人對生活的感恩、熱愛、積極、樂觀。在他看來,字畫寫的是他的心聲,同時也是新寨村民小組群眾的心聲。
我想,現在的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幫助農村改善基礎設施,也要在宣傳新的思想觀念和引導群眾轉變觀念上下功夫,在不斷提高群眾物質水平的同時也要關注身心健康、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共筑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
8.社區民情日記 篇八
走訪的第一天。
根據安排,我們團隊共要走103戶的樣子,全部在一個小區內,四棟樓,再進行細分,團隊分成三個小組,我和一法院干警一個小組,要走約30戶。
上午8:30就到了小區,但所分的一棟樓,除四戶外,其余都為了生計所奔波,無人在家。問了些基本情況,也了解了些有什么困難沒。除一戶說自己女兒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家沒找到工作外,其余都是一片好聽的話!便覺得現在的人民還確實是純樸,心里還是想著能幫他們解決點問題的,便四處打聽,看能不能先幫那戶人家的女兒先找個臨時性的工作。
因太多的人不在家,便與丁干警相約晚上再來走訪。
晚上7:30,我們到了小區,發現社區的干部早就在等,有些愧意。
但發現整棟樓也只有五六戶在家,除了上午已走訪的'外,只有三四戶在家,很是感嘆!群眾的生活確實是不易哦!
前兩戶均沒有什么問題或困難。第三戶是一老人在家,一片怨聲,無非是城市變化不大,群眾生活、休閑沒有場地,再來湘陰等地來比較,更覺得汨羅落后了!一時怎么也解釋不清,也不肯提供電話號碼,一再問他有什么困難或要求解決的問題沒?一直說沒有,準備走了才說自己兒子違法生育了二胎,一直沒有上戶,看能解決么?了解這情況時,聯系方式倒是很爽快就提供了,無語,群眾的要求很直接,但提要求的方式很隱晦!解釋了一通計生政策后出來了。
看著沒幾戶在家的,就回了,出來時還碰到其他團隊的同事在走訪,便覺得都是不易。
快到辦公室時,同事打電話來了,說是我們負責的小區內有群眾要反映問題,要我們去,只得再回到小區!
快進小區時,就發現有一群人在圍著另一個團隊的同事,嘰嘰喳喳的,上前一問,同事立馬像找到救兵一樣!
接過接力棒,才發現,所要反映問題的群眾也不是我們小組所負責的,不過既然來了,就上戶聽聽吧!
第一戶,反映的問題是,一家人都沒有工作,女主人身體有病,想解決低保問題。看了該戶人家,房子是新裝修的,說是給兒子結婚給裝修的。
第二戶,反映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家里很困難,女主人也是身體不好,要求解決低保;二是房子漏水,沒有錢對房屋進改造。看了下房子,住頂層,六樓,非常簡陋,臥室都沒有裝空調,女主人說的時候,差點哭了,但我能感覺到她是忍住了。
第三戶,情況與第二戶差不多,也是一定要我們去他家看看,看了下,比第二戶情況要略好,但也沒好多少!
出來后,心情不是很好,面對他們的這些困難,感覺有些無奈,希望能盡自己的力所能及,幫助解決些困難!
加油吧,給自己鼓勵!
9.社區民情日記 篇九
還差幾天,我來到xx社區就滿3個月了。大學專業即社會工作,本著學以致用的想法,躊躇滿志的進了社區,成為了一個年輕的社工。
來到社區的初日子,我的工作是xx,全新的體驗,無論是與居民還是與物業的交際似乎都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在前輩的帶領下,整改過小區衛生,也調解過居民糾紛。終于不再那么懵懂,似乎知道了社會工作不只是書上說的“助人自助”那么抽象,更是現實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天社區工作將進行調整,我將接手社區的老齡工作,這是一個更加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老年人的生理機能的下降,意味著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變成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社工作為幫助他們的一個定向工作群體,似乎更有一種責任感,對工作負責,對社區老人負責,對社區居民負責。
今天是臘八節,趁著節日,我和同事帶著臘八粥去看望了社區困難失獨殘疾老人——錢存林。錢存林由于中風導致肢體殘疾,生活無法自理,現居住在晚晴園。我無法體會他的心酸,但是希望這碗飽含了我的心意的臘八粥,能讓他感到溫暖。今后我也將更加關注這樣的弱勢老人,給他們帶去關心和愛。
來到社區的初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感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感的消退,能支撐我們去工作的就會變成責任,無論是對工作,亦或是對居民。
10.社區民情日記 篇十
春節臨近,xx社區開始對轄區的困難家庭開展慰問活動。轄區困難黨員家庭、困難退休職工家庭、困難殘疾人家庭、失庭、三無老人等共計40多戶困難家庭成為社區慰問的重點對象。
連日來,社區社區工作人員等到困難家庭走訪,詳細詢問了他們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并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和慰問金。通過走訪,不但給他們送去了生活所需,還給帶去了精神安慰和政府的關懷。當社區工作人員將米、面、油等慰問品遞給困難家庭楊耀炳家人手里時,老人激動地一直握著社區工作人員的手連聲說著“謝謝”。他的家人也被這“意外”的驚喜感動,激動地說“感謝黨、感謝政府對我的關懷,我們心里感到特溫暖!”
xx社區心系居民,時刻關注著社區困難家庭的冷暖疾苦,在春節前走訪慰問了社區困難群體,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困難和問題,讓他們過個溫暖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