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級# #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必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重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使自己學習感到有序而輕松。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供大家查閱。
1.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一
1.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單獨存在;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其中被研究的對象都是受力物體。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學必記的三句話:①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動←→靜、快←→慢、方向改變)
③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不能說改變形變或物體形變發生改變)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它們都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國際單位是牛(頓),符號是N;2個雞蛋在手上對手的力大約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種: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用一個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同光線一樣,這個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訣為:一定點二畫線、三定比例四截線、五在末端標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寫尖邊。
注:①力的示意圖比力的圖示少了畫標度的過程。可以這樣記:示意圖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沒有圖示詳細;
②在同一個圖中,如果有幾個力的話要公用一個標度和力的作用點。(作用點一定在受力物體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線段長度沒有半格的,也沒有一個格的,也就是說最少2個格,且是格的整數倍。
8.物體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叫彈性形變。
產生條件或依據:①物體間是否直接;②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和拉伸。
9.彈力的大小:F=kx其中F:彈力;k:勁度系數,和物體本身有關;x:形變量,即形變后的長度也原長的差。即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額彈性強弱和形變量的大小有關。形變量越大,彈力越大,彈簧測力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正比。
10.彈力的方向:與受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常見的彈力有壓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彈簧測力計又叫彈簧秤,可測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為:①看(量程)②認(分度值和單位)③調(調零,然后拉幾下掛鉤,避免彈簧被外殼卡住)④測(拉力方向與彈簧軸線方向一致)⑤讀(視線與刻度面板垂直)⑥記(+單位)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象: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
注: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量程。否則會損壞測力計。
12.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13.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的現象:(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生的)
①拋出去的物體不會下落;
②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③大氣不會產生壓強。
14.摩擦力(f):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摩擦力分為靜摩擦與動摩擦,其中動摩擦又分為滑動摩擦與滾動摩擦。
(3)f滑=μN。
其中f滑:滑動摩擦力;μ:摩擦系數,與物體本身的粗糙程度有關;N:壓力(固體在水平面上,壓力=重力)
(4)滾動摩擦力的大小也與物體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壓力的大小有關;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線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確定研究物體⑵找參照物(施力物體)⑶假設f不存在,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⑷f與假定的運動情況相反。
15.摩擦力的應用:
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16.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或者說,如果一個物體同時受到兩個力,產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那么,能夠代替那兩個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求兩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這種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7.合力的大小與分力之間的夾角有關。夾角越大,合力越小;夾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180°)時合力最小,為兩個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力的方向相同(0°)時合力,為兩個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個力的方向相同。
2.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二
滑動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分類: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5、滑動摩擦力:①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②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③結論: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該研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6、應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
②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3.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三
動能和勢能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理解:
①能量表示物體做功本領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
②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經做功”如:山上靜止的石頭具有能量,但它沒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動能
①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②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
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也越大。
3、重力勢能
①物體由于高度所決定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②決定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
高度相同的物體,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質量相同的物體,物體的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4、彈性勢能
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4.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四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1、黃土高原是世界的黃土堆積區,是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2、自然狀況:
(1)范圍: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區,位于第二級階梯,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位于黃河的中游地區。
(2)黃土物質來源——“風成說”占主導地位,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地貌特征是千溝萬壑,地面破碎,溝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溝谷兩側常出現直立的陡崖。
(3)其他:五岳中的華山位于本區,全國十大旅游勝地五臺山位于本區,同時它還是全國的煤炭能源產地,其中山西省最多。
3、水土流失:
原因:(1)自然:黃土土質疏松的特性;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
(2)人為:地表*露,缺少植被保護;人類活動使植被破壞。
危害:(1)帶走地表肥沃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2)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3)向黃河下游輸送泥沙,使下游形成“地上河”,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都位于第二級階梯。
4、脆弱的生態環境: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氣候較為干旱,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多種自然災害頻發:旱災、洪澇災害、泥石流、滑坡和塌陷。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是旱澇災害。所以這里的環境特別容易遭到破壞,而且破壞后不易恢復。本區的人地關系是惡性循環。
5、生態建設和環境改善:
(1)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第二節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1、地理位置:以長江為生命線的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的攀枝花。是一個典型的“帶狀”區域。
2、自然條件:
(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
(2)季風氣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3)屬于濕潤地區,地理區域屬于南部地區;
(4)流經地形區自西向東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河網稠密,湖泊眾多,是我國地表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東西,水運便利,宜賓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3、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1)以長江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沿海經濟帶,以及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構成一個“H”型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聯運,進入國際市場;沿江地帶從東到西將上海、南京、武漢和重慶等商業中心連接起來,成為溝通東西部商貿的紐帶;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推進的通道;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技術和信息向中西部傳遞、轉移的通道。
(2)沿江地帶的城市:
①依托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其他資源及相應產業,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區:上游是重慶、中游是武漢、下游是南京和上海。各個城市都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②上海是“龍頭”城市并是全國城市,位于長江入海口,是全國的港口,是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的商業中心,擁有浦東經濟開發區;
③中下游地區城鎮分布密集,上游地區沿江城市較少。
(3)沿江地帶的工業: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①四個工業基地,自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工業基地;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滬寧杭等城市組成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②兩個工業走廊: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的“鋼鐵工業走廊”;上海、南京、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構成的“汽車工業走廊”。
③長江沿江地帶的相互協作:西電東送和產業轉移。
4、生態環境問題:
(1)長江上游地區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危害: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水庫淤積,降低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洪水災害。
(2)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
(3)沿岸工農業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環境污染嚴重。酸雨區廣布:西南酸雨區、華中酸雨區和華東酸雨區,其中華中酸雨區是全國、強度的酸雨區。酸雨是大氣污染的一種現象,會導致水體和土壤酸化,對植物和建筑物造成腐蝕性危害。
(4)治理長江:上游植樹種草,保持水土;上中游建水庫,調節河流季節水量變化;下游退耕還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5.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五
1、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7、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點:大多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的湖泊,咸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11、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12、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13、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發生大規模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旱澇災害。
15、非洲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6.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六
長江三角洲地區
1、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區。
2、成為“魚米之鄉”的原因:①這里以平原為主,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②這里河湖眾多,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產區。
3、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和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
4、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河流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農業的發展②河流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對外聯系③河流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提供工業用水,淡水產品。
5、我國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地區。這里有的古都——南京、杭州,還有蘇州、揚州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中華門是明朝初期都城的正南門,是我國現存規模的古城堡。
6、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上海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
7.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七
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一)自然條件
1、北方地區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
2、北方地區降水偏少,耕地多為旱地。
(二)主要作物
1、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災害
災害及成因: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
解決措施:采取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發展節水農業。
8.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八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
中國外交有政策,獨立自主為總則,
領土主權不侵犯,他國內政不干涉,
平等互利搞建設,和平共處五原則。
(二)
萬隆會議在印尼,共產主義遭攻擊,
恩來上臺把話講,“求同存異”定大局。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
70年代變化大,尼克松總統訪中華,
中美建交簽公報,兩國關系正常化。
(二)
五星紅旗“聯大”飄,中國地位大提高,
中日兩國建外交,中外建交掀頂峰。
9.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九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起止時間: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據: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做法:從1950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5、結果: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還免除了向地主繳納的地租。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6、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7、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2)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軍民共同奮戰,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10.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要點(物理 地理 歷史) 篇十
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距離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指一個物體只能處于一種狀態,到底處于哪種狀態,由原來的狀態決定,原來靜止就保持靜止,原來運動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的運動不需力來維持。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