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暑假版] 篇一
《正能量》延續了作者一貫的風格,是其和諸多卓越的心理學家共同研究成果的結晶。通過種種實驗和數據,理查德·懷斯曼向我們闡釋了偉大的“表現”原理,破除了我們過去秉持的“性格決定命運”“情緒決定行為”等認知。運用“表現”原理激發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們產生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充滿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正能量》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帶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積極、樂觀的人才帶有正能量,和這樣人交往能將正能量傳遞給你,讓你覺得“活著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來自人類自身,來自于人體的能量場,減少不該有的渴望,保持心態的平和,多做善事能增加這一能量場。人的意念越專一,這個能量場就越大。
能量有正負,應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藥和海嘯也是能量。大腦和心靈,需要源源不斷的正能量濡養,否則人生將變得灰暗無序。作者以大量生動實例和簡單易行的方法,傳授給普通人如何積聚起內心正能量的訣竅。你讀了此書并認真踐行,就能將心理垃圾轉化為積極溫暖的活力,開啟你的正能量神奇之門。當正能量持久穩定地制造并儲備起來,有效使用,你就能驅散負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斷走向精彩。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每天都在與學生打交道,一張張小臉,一本本作業占據了我所有的工作時間。這樣日復一日、緊張忙碌的工作,曾一度消退了我的工作激情,然而,當我停下工作,環顧四周,卻發現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在不辭疲憊、默默無聞地工作。看著眼前的一切,內心也多了幾分豁然和堅定。是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傳遞著踏實、勤奮的“正能量”。就是這個默默無聞、求實敬業的集體,培養出了我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和堅韌沉靜的性格,也培養出了我對教育事業由衷的熱愛。對于那些我一直想要下點功夫去琢磨研究的課堂現象,那些時常浮上心頭不得其解的特殊學生的行為表現,那些應該有更好的方法去改善的教學效果,諸如此類,與其總是在想我需要積累更多的日常觀察和實踐素材才能開始研究,我需要在實踐中摸索更多的經驗才能更好地去改善教學,不如隨時投入行動,不要給自己找借口,用行動去觀察,記錄,思考,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反復試驗和探索,如能這樣,我相信自己對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會有全新的認識,對工作的過程會有更加積極正向的體驗。
誠如《正能量》書中所述:生命中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非不能也,乃不為也。成功的定義不僅僅是財富的多少、名聲的大小,還在于心靈的愉悅程度。做自我喜歡或擅長的事情時,心靈會十分平和舒暢,因為那是心靈之所系、能量之所在。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必須讓自我靜下來,以尋求內心的正能量。讓我們以這樣的心境進取的投身于工作和生活中,那么我們的生命旅途會感受到別樣的風景和人生。
2.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暑假版] 篇二
近我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我感受頗深。一直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光輝的事業。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悅,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么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師,學生考了90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于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老師抓住,馬上就會被批評一頓;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0分鐘,誰能保證什么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生存,在摩擦中成長,這是一種自然選擇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代勞。
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聽話?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難教?怎么那么不愛學習?家長怎么也不管管?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學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學作業沒做齊,可能確實是家里有事,給耽誤了,也只是偶爾沒有完成。有的同學考試沒考好,因為他就只能考成那樣,也就那水平,他已經盡力了。當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著相信自己的學生,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說說就行了。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努力,我們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對學生要多加鼓勵,少些批評,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知道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只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于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癥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學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緊,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意義更大一些!我們給學生希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希望了。你是笑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哭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笑著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陽光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
3.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暑假版] 篇三
暑期“讀書活動”的時候,我讀的是“四特教育系列叢書”之《教師心理健康指南》。這本書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健康的教師心理,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職業道德、知識結構和教育技能的效能,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教師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其效能的發揮便會大打折扣。例如:一個教師如果不喜歡與人交往,孤僻內向、郁郁寡歡、不善解人意、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縱然他具有從教的決心、合理的知識結構、過硬的教育技能,也難以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心理舒暢、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而心理沉滯、人格受抑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凝滯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針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師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選擇自己從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為工作奉獻,并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教師這一職業是如今“開放”的職業。他的工作得接受許多人直接或間接的檢查和監督——學生、領導、教研員、學生家長、教育部門以至整個社會。所有的這些人和社會團體都認為自己對教師的工作有提出要求和評價的權利,對于教師應該怎么做,應該是什么樣的人,他們都各自有不同的觀念和想法。僅僅是與以上提到的這些人相處就可能讓教師產生焦慮,不管是正常的焦慮還是過敏性焦慮。并且,教師自己心里也有“一桿秤”,隨時隨地都在監督著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別人更嚴格、更苛刻。
教師應該樹立正確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積極的心態。
只有樹立正確而穩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悅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給自己設定適當的目標(不是過低的或高不可攀的)。同時,因為對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夠客觀地評價別人,接納并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對世事中的不平、不滿、不盡善盡美之處能處之泰然。這種心態對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正因為教師是心理上“開放”的職業,失敗和過錯發生的機率就特別大。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關鍵是看怎么去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就可能轉化為成功。而且能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充滿信心的教師會對學生、學生家長和其他人員對課程提出的不同意見正確對待、合理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人談論關于課程問題的時候,會心態平和、信心十足,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教師,他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在說些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對問題的直接接觸更多,因而對整個教育問題也就有更客觀的把握。他從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學生對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為他幫助了潛能生并真的使其獲得進步,因為他客觀地知道教學中的某些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他能接受這些失敗,并從中客觀認知,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來勇敢面對失敗。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順利地從事教育職業的需要,更是保證自身健康的需要,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時刻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健康地生活,健康地工作,健康地陪著每個孩子,走過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職業之路!
4.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暑假版] 篇四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是萬萬體會不到這些讀書箴言的。每年的新學期和寒暑假,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完成“同讀一本書”的計劃,目的是除了讓孩子們重視閱讀,提高閱讀興趣和質量,也能對我起到很好的閱讀督促作用,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今年的這個暑假是個特殊的暑假,因為我帶的是畢業班。雖然孩子們已經畢業了,但是保持暑假閱讀的孩子依然比比皆是,像蔡卓軒、狄海琳、徐哲涵、張恩琪等等,紛紛要求我推薦書目,《昆蟲記》原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推薦之一了。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耗費40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昆蟲巨著,它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奇妙的昆蟲王國。農村長大的我,對昆蟲并不陌生,書里自然有我見過的昆蟲,但是也有許多我沒見過的。這些昆蟲被作者都賦予了人性,它們或勤勞,或勇敢,或執著,或狡黠……生動活潑地躍然紙上。
我這xx屆學生就有許多喜歡昆蟲的孩子,像曹啟崢同學就經常在草叢中找個不停,也會在小石塊下翻個沒完,還會把昆蟲裝進小瓶子里帶到把班級來……法布爾的童年生活不就這樣嗎?在法布爾描述的這個昆蟲世界里,我們可以了解到昆蟲生活習性的方方面面,比如它們的進食、爭奪領土、建造房屋、養育后代……你們知道嗎?螳螂是產卵的,母螳螂甚至還有吃自己丈夫的習慣;蟬在地下要經歷四年艱苦的“礦工”生活,才能換來它夏天的自由歌唱;松毛蟲是很笨的列隊蟲,它們常常排著隊伍兜圈子,真好笑;螢火蟲的幼蟲專門吃有豆粒大的蝸牛。而螢火蟲的成蟲是不吃東西的,所以成蟲的壽命只有五天到兩個星期……這樣有趣的事情,真是舉不勝舉。
《昆蟲記》真是一本令我這個老頑童愛不釋手的書,它讓我更加了解昆蟲世界,它讓我更加熱愛自然。從這一刻起,我有一個小小的夢想:希望孩子們細讀《昆蟲記》,愿他們長大以后也能像法布爾一樣,成為一位世界聞名的昆蟲學家。
5.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暑假版] 篇五
暑期我閱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北京大學教授評價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重要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愛心。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因此,這本書可以說是作者從事教育工作以及身為人母,教育女兒的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之談;同時這又是一本非常專業的教育書。書中的觀點與事例緊密結合,提供了大量切實可行的教子辦法,作為老師、家長,不管是教育學校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孩子,這本書都是值得一讀。
初讀這本書,就對作者書中的一句話感觸很深,她說:“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它讓我知道:對孩子要承受的痛苦應如實相告,盡量不夸大,也不過分縮小,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快樂為前提;“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是個大惡果......書中所說的事情很多我已經親身經歷,然而對比之下,相形見絀。比如,在孩子打針時騙她“一點也不疼”;“逗”孩子時,可能開懷了自己,卻給孩子帶來了羞辱、擔憂和失落;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不僅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也讓孩子身心俱傷......
我由衷贊成作者的很多觀點,比如讓孩子愛上閱讀。作者在書中說到:“愛閱讀的孩子就是被魔杖點中的孩子”。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這也與我一直以來的理念不謀而合。關于閱讀,作者強調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目的。當然,閱讀有好壞之分,但這里的好壞絕不是以“有沒有用”為區分標準,而是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要素。一直以來,很多家長都以孩子是否記住書中的具體內容來衡量孩子的閱讀質量,而作者在本書中說到“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她提到:書中的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說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她打了一個既形象又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喻,三個月前閱讀的書正如三個月前的一頓美餐,盡管我們可能根本不記得當時自己到底吃了什么,味道如何,可當時可口食物里的營養的確被我們吸收了。
作者在書中寫到“兒童是一個完美地獨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體里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達潛力。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善于觀察他們,從細節中發現問題。每一種和兒童相處的細節,都是一場德行教育,也是一場心理健康輔導。”我覺得,一個好媽媽,一個好老師,需要不斷地去關注、了解自己的孩子和所帶班級的孩子,作為雙重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了解和正確的解讀好身邊的每一位孩子的成長發展。
作為媽媽、作為老師,我相信,只要我們時刻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再加上耐心、細心和科學育兒的教育方法,我們的孩子必定會在陽光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