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海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素材甄選合集 篇一
熱點背景:
從熱衷“洋品牌”到“國潮”火爆盛行,從青睞“喇叭褲”到“國服”引領風尚,從追捧“霹靂舞”到“只此青綠”紅遍全國,中國青年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發自內心地崇拜、從精神深處認同,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更加自覺,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文化自信氛圍。
公務員考試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國風流量”成為文化“傳承密碼”,需要文化工作者守正創新,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并加以立體包裝創作,探索新時代傳統文化的新的表達方式。
【綜合分析】
1.原因分析
消費市場的偏好。在各種流行文化里,“國風”天然有親近性,覆蓋年齡段極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傳統樂器、古典文化、寫意的生活方式,早已是大部分中國人從小便耳濡目染的。國風流行、國貨熱銷、國潮涌動,更是折射著當代年輕人的喜好偏向。
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結合3D、全息投影等新興技術,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借由傳統文化作底,融合創新表達和流行文化的國風,已然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心頭好。
契合了民眾的文化需求。無論是近些年興起的國學熱、漢服熱,還是《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亦或是以敦煌絲巾、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出圈,都體現了相關文化部門、單位、企業瞄準了真實的需求,以新的形式、新的技術、新的創意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
2.意義分析
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的出圈,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自覺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尤其在自媒體時代,更有利于文化輸出和樹立大國形象。
引領消費時尚,提升審美品味。聲樂、漢服等傳統文化符號借助互聯網走進大眾視野,促使著裝與文化、音樂與文化的交融,在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審美趣味和文化修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精神追求。
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轉型。國潮熱方興未艾,國貨品牌迎來了發展新機遇,互聯網宣傳作用的放大,綜藝節目、文創產品的不斷翻新。讓大眾爭相購買,甚至遠銷國外,隨著產業鏈不斷延長,帶動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對策】
一、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優秀內涵。堅定文化自信,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論學習,從而深入理解并把握其內涵;學會將抽象的傳統文化具象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號,并從詩詞歌賦、衣食器物、民風民俗等微視角切入國風的大主題,用稀松平常之物鋪展出立體生動的中華文化畫卷。
二、借助市場化手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運用市場化方式,搭乘數字經濟快車,選用有效的文化內容營銷方式,充分運用網絡化手段,嘗試探索大眾參與內容創作的共創模式;利用影視劇“內容IP+古城文化”,開發衍生電影、動畫、紀錄片等影像作品,以及主題酒店和大型沉浸式劇本殺等跨產業項目,用市場的力量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三、融入大眾化、生活化元素,讓傳統文化接地氣。利用更多載體和場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吸引更多青年群體加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中去。貼近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社交生活,運用潮流熱詞,將營銷活動與青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通過文學、動漫、影視、音樂、游戲等多元創意形態,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生活,潤物無聲地融入尋常百姓家,緊隨時代,貼近公眾,走進生活。
2.2024年海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素材甄選合集 篇二
熱點背景:
塑料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難題,近年來已上升為全球焦點話題。塑料本身并不是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質是塑料垃圾泄漏到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中且難以降解,帶來視覺污染、土壤破壞、微塑料等環境危害。
公務員考試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塑料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影響挑戰。當前出臺新政策,為進一步治理塑料污染提供了新遵循、注入了新動力。
[原因分析]
曾經的限塑政策已經不能有效抑制塑料產品的適用。經過幾年的發展,居民已經習慣原有的塑料袋付費制度,在支付一定費用的前提下,并不能有效抑制塑料制品的廣泛應用。舊有的“限塑”政策,已經逐漸進入到了效用遞減的瓶頸期。
塑料制品使用在需求端比較旺盛,同時塑料袋替代產品推廣應用存在不足。近年來,除了居民塑料袋等需求的發展,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客觀上需要一些塑料產品的適用。由于替代產品不足,導致塑料制品使用居高不下。
當前,治理塑料污染的力度還不夠強。對于禁止、限制性規定,相關部門存在執法不嚴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導致一些不合格、不合規產品進入市場。比如,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等要求,還沒有得到落實。從實踐上來說,還需要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和回頭看,確保相應目標要求真正實現。
[對策措施]
一是積極推動塑料生產和使用源頭減量。積極推行塑料制品綠色設計。以一次性塑料制品為重點,制定綠色設計相關標準,優化產品結構設計,減少產品材料設計復雜度,增強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落實國家有關禁止、限制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規定,持續推進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減量。充分考慮竹木制品、紙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影響,完善相關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
二是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和處置。加強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和清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構建穩定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監督,不斷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加大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推動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發展。全面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支持各地盡快補齊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短板,提升塑料垃圾無害化處置水平。
三是大力開展重點區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加強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建立健全旅游景區生活垃圾常態化管理機制,增加景區生活垃圾收集設施投放,推動旅游景區生活垃圾與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置,及時清掃收集景區塑料垃圾。深入開展農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將清理塑料垃圾納入村莊清潔行動的工作內容,推動村莊歷史遺留的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
3.2024年海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素材甄選合集 篇三
熱點背景: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某社區團購平臺的不正當價格行為再次作出頂格罰款并責令相關區域停業整頓。這是市場監管總局成立以來,首次開出比單純罰款更高的“罰單”。
在此之前,監管部門已對這一社區團購企業不正當價格行為分別作出頂格罰款,同時責令“改正違法行為”。然而,事實上,該平臺并未完全落實整改承諾,而是心存僥幸,仍在區域運營中存在大量低價傾銷、價格欺詐行為。
公務員考試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無論什么階段、什么業態,公平競爭都是一個行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綜合分析]
處罰從來不是市場監管的目的。監管是為了維護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去年下半年以來,大型互聯網平臺涌入社區團購市場,利用資金、流量、數據等優勢,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迅速擴張、“跑馬圈地”、搶占市場、無序競爭。這種不正當價格行為,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損害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此次監管部門開出頂格處罰外加停業整頓的更高“罰單”就是要明確告訴企業,繳納罰款絕不是請到了“護身符”,企業如果“屢查屢犯”,等待企業的絕不是僥幸逃脫,而是從重處罰。
加強反壟斷監管,維護平臺經濟領域公平有序競爭,有利于充分發揮平臺經濟高效匹配供需、降低交易成本、發展潛在市場的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優化、技術進步、效率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反壟斷可以有效降低市場進入壁壘,形成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讓更多市場主體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因此,加強反壟斷監管與做強做大平臺經濟并不矛盾,更不會扼殺互聯網行業的創新基因,相反,正是對平臺經濟發展環境的有力保護。
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只有競爭環境公平,才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企業優勝劣汰,而壟斷阻礙公平競爭、扭曲資源配置、損害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利益、扼殺技術進步,是監管者一直高度警惕的發展和安全隱患。自線上經濟誕生以來,我國始終支持和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但鼓勵與規范應當并重,線上經濟必須依法依規進行創新發展,如果超越法律法規限制,放任市場壟斷、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終將使整個行業無法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對策]
創新無止境,經營有紅線。企業一定要敬畏法律、遵循監管規則,自覺守法依規經營,自覺維護經營秩序。被處罰的企業更應該吸取教訓,規范經營,自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監管部門要及時遏制社區團購市場競爭亂象,早在去年底就組織召開規范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要嚴格規范社區團購經營行為,嚴格遵守“九個不得”。監管在行業亂象露頭之際就及時出手,對企業不是苛刻,反而是愛護,有利于行業長久發展。
平臺企業有資本、流量、規模優勢,平臺企業也能自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創新上,放在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上,放在與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合作共贏上,放在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消費體驗上,與各方攜手,共同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