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二年級語文《歡樂的潑水節》教學設計 篇一
一、知識與能力1、學會生字,感受課文用詞的精當。
2、培養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想,體檢感悟的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情感體驗,學生全面熱情參入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師生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領悟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心情。
四、重難點:
1、感悟用詞的精當。
2、融情于文,與文產生情感共鳴。
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教學授課形式,主要是以創設情境,體驗情感,師生入情入境與文本對話為主。
一、營造氣氛,激發情感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大致了解了一下潑水節,并且還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個自然段,來聽著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響起),看看畫面(出示火紅的鳳凰花畫面),師生背第一節。(開課:用上節課學的第一自然段導入,伴以《月光下的鳳尾竹》的音樂和鳳凰花的畫面導入,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第一節,進入情境。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情感,即感受異地風情,非常想去參加潑水節)
二、精讀課文第二段感受潑水節的歡樂。
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我把它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不斷地給學生創設情境,發揮想象,體驗情感,朗讀感悟。
A、整體感悟第二段
1、過渡:想進一步去感受歡樂的潑水節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讀完有什么想說的嗎?(這是對第二段的整體感知,同時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3、過渡:想參加嗎?這里呀,老師剛剛接到一個邀請,傣家人要我們去過潑水節呢?大家快去準備準備,讀1-2句,讀好了,待會咱們就去。
B、第一個層次1-2句,體現“做一做、讀一讀”
1、學生讀1-2句
2、談話:你準備了什么?
C、學生邊說、邊做,理解幾個動詞(提。端。滴。撒)表示的動作.隨機聞一聞、看一看、讀一讀。
1、齊讀1-2
(抓住“提、端、滴、撒”這些動作,讓學生做一做,(憑我以往的教學經驗,低年級的學生會做的興致盎然)從而感悟文章用詞的精當,激發學生饒有興趣的讀1-2句。)
2、第二個層次3-4句是教學重中之重,在此對學生進行讀、說、演、感悟全方位語文素養的培養,因此設計了以下環節。
過渡:課件出示象腳鼓聲,出示3-4句
1、開始潑水了,自讀3-4句,要求:邊讀邊想像當時情景。
2、談話:你都想到了什么?(此處學生的發言很精彩,有描述書上句子的;有談感受的;有提出疑問的;有抒發對潑水節的向往)(學生暢談想法,師相機評點)
3、體驗:老師創設情境:同學們,這是一個潑水的廣場,來把你們的桶提起來,盆端起來,瓢拿起來,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潑吧。學生下位,互相追趕,體驗潑水節的快樂。師生互相模擬潑水
4、再讀:讀出體驗
5、出示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錄像。師生觀看。
6、體驗后,觀看后,把你們看到的、感受到的帶進句子再讀,男、女生賽讀3、4句。(以上環節設計,重在創設情境,激發想像,體驗感悟,讀出層次,突破難點,讓師生融情于文,體驗師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
D、第三個層次:5句
1、角色體驗:師指一學生,你身上濕淋淋,為什么臉上還笑開了花?
2、生說:(略)
3、出示第5句,你來讀讀。
4、師述:怎能不高興呢?怪不得人們那么高興,原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潑出去的水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呀,帶著新的感受再讀3-4句。
5、生讀3-4句。(此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更深刻領悟潑水的象征意義,領悟傣家獨有的風情,從而更好的突破重難點)
三、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我進行了弱處理
A、出示課件,《月光下的鳳尾竹》響起。師伴以音樂,渲染氣氛,以讀代講第一句。
B、第二句,以聲像手段烘托,讓學生在樂聲中唱起來,跳起來,在象腳鼓聲中賽龍舟。在禮炮聲中,在五彩濱紛的煙花中,感受潑水后歡快的熱烈場面,讀出高興,不忍離去的心情。
1、聽音樂(二上音樂課本中的《金孔雀輕輕跳》伴奏帶響起)師生唱、跳金孔雀
2、象腳鼓聲響起,看:賽龍舟
3、聽、看放煙火
4、師生讀后一句話四、回歸全文用讀給在座的老師聽,讓在座的老師聽了你們的朗讀也想去西雙版納過潑水節,激發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全文。
五、生字教學
1、出示生字:“吉”、“祥”
2、給生字找朋友
3、觀察寫時要注意什么?
4、師范寫“祥”生字
5、生描紅臨寫。
2.小學二年級語文《歡樂的潑水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過程: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2、一分鐘內自我檢查訂正,并跟同桌說說,你找到寫錯別字的原因。
3、導入新課。
二、營造氛圍,激發情感
1、屏幕呈現傣族人民潑水的歡樂場面。
2、去了西雙版納你想干什么?
3、師生共演坐火車去西雙版納。
三、整體感知體驗歡樂
1、自由朗讀課
(提醒朗讀時注意讀書姿勢、表情等)
2、課件出示問題。
你能從文中找出描寫潑水的句子和歡樂的場面嗎?試試看,相信你能找到的。
(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回答完整,并對回答好的同學,老師示范表演潑水的動作并送上祝福的話。)
3、屏幕出示潑水場面。
①指導學生有序觀察畫面。
②師生共演潑水的動作。
(讓學生知道應一邊潑一邊送上祝福的話。)
③指名表演。
A、生評。
B、詢問有幾種潑水動作。
(老師舉例點拔,讓學生明白灌和潑的不同之處。)
④學生自由朗讀。
朗讀內容:“開始潑水了,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
⑤指名讀,師生共評。
⑥個人大挑戰比賽讀。
4、傣族人民為什么要互相潑水呢?
①生生互說。
②生自由朗讀。
③小組比賽讀。
5、如果你是傣族人民,潑水節這一天早上你會干什么?
四、鞏固練習,推向高 潮。
(師帶“采訪證”)
1、傣族人民你們好,我是靈寶電視臺的采訪者,詢問一下,老爺爺你為什么要在清水里滴香水,撒花瓣?
2、小朋友,你的身上濕淋淋的,你高興嗎?
3、老媽媽,天色已晚你怎么還不回家呢?還想參加什么節目?
4、讓我們看著這優美的環境,聽著舒緩的音樂,跟隨老媽媽一齊參加其他的節目好嗎?(“老媽媽”領讀第三自然段)
五、學會祝福,練習說話
西雙版納這里的景色迷人,傣族人民熱情,更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真是不愿離去,在臨走之時,把你們美好的祝福送給傣族人民好嗎?
六、認讀生字,指導書寫
1、師生表演坐火車回學校。
2、屏幕出示:“吉”、“祥”、“淋”、“濕”
A、交朋友
B、說說喜歡哪個詞語
C、識記方法
D、書寫時注意事項
E、書寫
七、課外延伸,選擇練習
1、把這歡樂的潑水節的熱鬧場景介紹給你的爸爸、媽媽或你的好朋友。
2、搜集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節目。
3、依照《歡樂的潑水節》,任選一個其他民族有代表性的節目簡單介紹。
3.小學二年級語文《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篇三
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看到過一個故事,故事里的孩子這樣評價他的語文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有點傻,我們知道的他還一個直問個不停。孩子是純真無邪的,這說明我們在課堂上做了許多無用功。回顧我的課堂,何嘗不是如此,每篇課文我都要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孩子一看就會的,是不是孩子們喜歡研究的,我還真沒仔細地想過。該學《歡樂的潑水節》了,我倒要嘗試嘗試,看學生們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再看看他們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和老師提出的問題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樣。生字認識了,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有不明白的詞或句子,在旁邊畫個問號,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們讀書很靜,不時勾勾畫畫,比平時多了幾分書生氣。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詞語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誰準備的清水呀,為什么還要撒上鳳凰花的花瓣?”“為什么人們身上濕淋淋,臉上還會笑開了花?”“西雙版納在哪里?”“潑水節是怎么來的?”聽著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心花怒放,這些是多么好的教學資源呀,有好多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呢?
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們順著作者的思路,帶著他們提出的問題在課文里走了個來回。我們邊讀書邊解決問題,讀著想著,仿佛真的來到的西雙版納。一節課,除了潑水節的來歷是我補充的,大部分問題是學生自己解決的,他們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由衷地贊揚他們不簡單。
課堂應該研究真實的問題,學生們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課堂者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思辨的課堂。這樣的訓練,在遇到合適的課文還要繼續下去。
4.小學二年級語文《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篇四
這堂課我自己感覺較好,運用了課改新理念,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 望,學會自主學習,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導和過渡的作用。先是課前收集資料,讓學生得到了自主的一點點樂趣,激發了其他同學的興趣;開課前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比較有意思,他們學會了在閱讀中提出問題,這是學好課文的前提,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能概括出段落大意,理解詞語意思。看來,小組合作能帶給學生快樂的學習體驗,讓他們更有信心學好。在記憶生字的時候,孩子們的表現讓我自愧不如,活躍的思維,大膽的想象,他們用換部首、編口訣、編故事、小幽默、字謎等方式來記憶生字,因為是他們自己想的,而且很有趣,所以記憶也很深刻,這讓我覺得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是很好的,他們的能力會提高得比較快,思維也很開闊。這些都給我以后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既然這樣放手的效果好,那我以后就應該把主動權都還給他們,讓他們做自己學習的主人。5.小學二年級語文《歡樂的潑水節》說課稿 篇五
近,我上了一節研討課《歡樂的潑水節》,以下是我依據上課的思路寫的說課稿。說教材:
《歡樂的潑水節》這課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這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征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
析學生:
因民族差異,學生對潑水節了解較少,難以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年齡小,有強烈的好奇心,思維較活躍。
說目標:
根據新課標及教材的安排,再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是這樣設計的。
一、知識與能力
1、學會生字,感受課文用詞的精當。
2、培養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想,體檢感悟的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情感體驗,學生全面熱情參入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師生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領悟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心情。
四、重難點:
1、感悟用詞的精當
2、融情于文,與文產生情感共鳴
說教學:
在確定了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教學授課形式,主要是以創設情境,體驗情感,師生入情入境與文本對話為主。
1、激發情感,引起需求
開課:用上節課學的第一自然段導入,伴以《月光下的鳳尾竹》的音樂和鳳凰花的畫面導入,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第一節,進入情境。<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參加潑水節>
2、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我把它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不斷地給學生創設情境,發揮想象,朗讀感悟。
第一個層次1-2句,體現“做一做、讀一讀”
抓住“提、端、滴、撒”這些動作,讓學生做一做,(憑我以往的教學經驗,低年級的學生會做的興致盎然)從而感悟文章用詞的精當。激發學生饒有興趣的讀1-2句。
第二個層次3-4句是教學重中之重,在此對學生進行讀、說、演、感悟全方位語文素養的培養,因此設計了以下環節。
A、出示象腳鼓點聲,引發學生讀的欲 望,先讀,感到“快樂、好玩”。
B、創設情境:同學們,這是一個潑水的廣場,來把你們的桶提起來,盆端起來,瓢拿起來,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潑吧。學生下位,互相追趕,體驗潑水節的快樂。
C、讀出體驗
D、看課件,(傣家人過潑水節的錄像)
E.體驗后,觀看后,男、女生賽讀
(以上環節設計,重在創設情境,激發想像,體驗感悟,讀出層次,突破難點,讓師生融情于文,體驗師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
第三個層次:5句
A、角色體驗:你身上濕淋淋,為什么臉上還笑開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讀。
C、師述:怪不得人們那么高興,原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潑出去的水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呀,帶著新的感受再讀3-4句。
D、生讀3-4句。
(此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更深刻領悟潑水的象征意義,領悟傣家獨有的風情,從而更好的突破重難點)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我進行了弱處理
第一句,師伴以音樂,渲染氣氛,以讀代講。
第二句,以聲像手段烘托,讓學生在樂聲中唱起來,跳起來,在象腳鼓聲中賽龍舟。在禮炮聲中,在五彩濱紛的煙花中,感受潑水后歡快的熱烈場面,讀出高興,不忍離去的心情。
4、回歸全文
用讀給在座的老師聽,讓在座的老師聽了你們的朗讀也想去西雙版納過潑水節,激發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全文。
5、生字教學
學寫“吉”、“祥”二字,引導學生觀察、描紅,提醒寫好這兩字要注意的地方。來指導學生寫好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