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一幅畫》原文
墻上掛著一幅我喜歡的油畫。畫面景色迷人,充滿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和鄉土氣息,真是令人陶醉。畫面上,蔚藍的天空下,一座座大山昂首挺胸。山上的樹顯得那么蒼翠,那么茂盛,一棵挨著一棵,密密層層,整個山野好像一片綠海。在這片綠海的后面坐落著高大的雪山,山頂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
高山的前面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草地上盛開著一叢叢野花,色彩鮮艷,十分美麗。望著它們,我仿佛聞到了陣陣花香。
草地中央立著一排排木屋,在遼闊的草地上顯得那么小。
近處,一條清澈的小溪正在歡快地流著,溪水打在石頭上,飛濺起點點浪花。啊,我仿佛聽到了溪流在唱歌,聲音是那么清脆悅耳。小溪兩旁的野花在風中搖曳著,仿佛隨著溪流的歌聲快樂地起舞。
小溪旁邊,一條筆直的石鋪小路伸向遠方。
在這綠的世界里,有著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雞蛋,有的像餅,有的像……
啊,這山,這水,這花,這樹,這美麗的景象真是令人向往。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一幅畫》教案
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課文內容,并弄清作者的觀察順序。
3、想象畫中美景,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積累優美的詞句和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感受、品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弄清作者觀察順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中的美景,掌握并能運用課文觀察方法練習寫作。
教學準備
CAI課件、優美的輕音樂或掛圖。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畫激趣,導入新課
1、孩子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么?(投影展示文中的插圖)看見這樣一幅畫,你們想說些什么?
2、導入新課。
喲,孩子們都在認真欣賞這幅畫呢?你們知道嗎?一位小朋友喜歡這幅油畫了,他不但像你們一樣欣賞了這幅畫,而且還寫了一篇優美的文章《一幅畫》(板書課題)。看看這幅畫,看看這個題目,孩子們說說你想知道什么?(鼓勵學生質疑)教師歸納,提煉出主要問題。
那么我們就帶著問題,走進這幅令人陶醉的畫卷中,和作者一起欣賞這幅畫吧!
二、自學課文,了解寫了什么
1、孩子們,你們都是學習的主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應該怎么辦?對,老師相信你們能自主讀懂它!
2、媒體出示自學要求。
(1)自己讀通課文,注意帶拼音的生字多讀幾遍,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采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
(2)這幅畫畫了些什么?用鉛筆勾畫出文中描寫的畫中景物。
(3)作者為什么喜歡這一幅畫?
3、師:現在孩子們可以按自學要求,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如果你有體會、有感受,請與同桌互相交流,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請教同桌,尋求他的幫助。
4、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巡視,了解學生自學情況。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當小評委,仔細聽他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幫助。(指名讀→師生評議)
2、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搖線、悅耳、奇形怪狀”等詞語。
3、說說哪些段落寫了這幅畫的主要內容,都寫了些什么?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學生先匯報,教師點撥。課文的第2~6段寫了這幅畫的內容,作者在第2、3段中描寫了天空——大山——綠樹——草地——野花——小木屋等景物,其中側重描寫了綠樹;在第4、5、6段中抓住小溪——溪水——兩旁的野花——石鋪小路——石頭等進行描寫,其中抓住了小溪動態的描寫,寫出了自己的聯想。
四、重點閱讀,學習怎樣寫
過渡:孩子們,剛才通過你們的自主學習,已經知道課文寫了畫上的天空、大山、綠樹、草地、小木屋、小溪、野花、石鋪小路和石頭。畫上的景色美,作者寫的文章美嗎?就讓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書上描寫的這些內容吧!
1、教師配樂,有感情地美讀課文第2~6段。
2、老師在讀的時候,希望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小組探討:課文這幾段按什么順序觀察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弄清楚作者由遠到近欣賞圖畫的順序,并且一邊欣賞,一邊發揮想象,使畫上的內容活起來。寫的時候,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寫得生動而又具體。
五、拓展延伸
請你自選一幅你喜歡的畫或自己畫一幅美的畫,按一定的順序,仔細觀察,充分發揮想象,并寫一寫。看誰選的畫美,看誰寫的文章美!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一幅畫》教學反思
“輕松、如釋重負!”這是講完課的初感受。時隔兩天,靜下心來細細分析自己講的這節課再細細品味著局、校領導的點評,感受頗多。慨嘆!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有許多的不足:
1、對重點詞語理解的透徹但要注意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確實,在本節課中,對老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的描寫的相關語句抓得面面俱到,分析的也很細致,但細細體會覺得理解了部分而丟掉了整體,原來聽課時也總聽評課領導說某某把課文講得太碎,怎樣才能把兩者有機的統一起來一直困惑著我,今天聽了滕老師的面對面的點評之后,方感頓悟。
2、雖然抓準了知識點但沒有的情感延伸。聽了滕老師的點評我也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語文教學活動不僅是認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南朝劉勰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就是說教師要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送到學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產生共鳴,達到三方情感——教師情、作者情、學生情的和諧統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高境界。想到自己的課堂真是汗顏,感覺自己的當務之急,就是多看書豐富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