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20年脫貧攻堅心得體會選集
秘境巴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巴東有著“江南重鎮”美譽的野三關鎮,綠水青山更是得到大自然的特別饋贈。這里,有著一條長達8.5公里的的硒礦帶,湖北西谷核桃有限公司的“千畝核桃種植示范園”就剛好建在這條硒礦帶的源頭。至今,這里仍然流傳著“西谷女神”眷顧這方山水的神秘傳說。
富硒土壤的孕育,秘境巴東的“西谷女神”傳說,讓西谷核桃的聲名遠播。
共享、共建、共贏。一棵樹,一個家,一座莊園,一份健康。今年5月2日,在野三關鎮廟坪村的千畝核桃示范園里,新開發的“硒谷仙居康養村”正式開園,這也標志著“西谷女神”陳華東扶弱濟困的“升級版”——消費扶貧第一村,正式開門迎客。
當天,來自恩施、宜昌、荊州、武漢等地近300名游客匯集廟坪,體驗長桌宴,觀看土家民俗節目表演,參觀農耕農具,品味農耕文化,參觀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期間,游客購買公司開發的系列核桃產品,公司仍然拿出總銷售額的2%,轉入公司的扶貧基金。同時,將示范園周邊60余戶村民納入康養村規劃,通過“主園區集中康養+村民家居康養”的模式,形成性可接待500人次的消費扶貧規模。
線下,消費扶貧第一村走紅。線上,“西谷女神”陳華東更是竭盡全力。記者進入消費扶貧第一村銷售部淘寶網店,看到淘寶網首頁設有一個捐贈活動專欄,點擊便進入“1元微力量”消費扶貧第一村土豆愛心購的頁面:“親,您的愛心與祝福一直在傳遞……也許杯水車薪,也許遠水解不了近渴,但在心靈深處,我們仍有美麗的期盼……”
在頁面的醒目位置,展示了消費扶貧第一村的活動方案。方案中這樣寫道:我們每收到一筆訂單,捐出1元錢,用于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捐款去向一欄中這樣標明:每月捐轉,每月一號由公司統計出上月銷售訂單,次日由公司負責人親自將捐款交到受助學生手中,并由受助學生在公司制作的領款表上簽名,經學校校長審定并在領款表上加蓋學校印章。據了解,為了使活動更加公開、透明,公司除了在公司公眾號、對口幫扶學校網上定期向消費者即時公布活動進展和捐款去向外,還接受媒體、社會監督,確保真正做到一單1元,全額捐贈。
為把消費扶貧第一村的業務做大做實,陳華東始終沖在一線。3月9日,是陳華東通知廟坪村10戶貧困戶免費領取仔豬的日子。但在3月8日,陳華東趕往原本聯系好的建始縣的一位賣主家時,被告知沒有了。不得已,陳華東只得臨時決定另尋貨源。忙碌了一整個晚上,終于在3月9日上午9點,準時將豬仔送到貧困戶手中。“感謝公司給我送豬仔,我一定要把豬喂好,增加收入,早點脫貧。”廟坪村6組75歲的貧困戶譚祖武領到豬仔后激動不已。為幫助10戶勞動能力弱、無錢購買豬仔的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增收,公司不僅免費提供豬仔,傳授生豬飼養知識,還年底以消費扶貧的形式,包回收肥豬,增加貧困戶收入;4月9日,是陳華東和中南民大駐野三關鎮瓦屋場村工作隊隊長朱溢約定對接消費扶貧的日子,但這天正好接到在讀初中兒子的班主任的電話,說寄宿在校的兒子重感冒,須馬上送醫院。但考慮到對接消費扶貧的事大,機會難得,陳華東就求援班主任幫助,送兒子去醫院。當天,待陳華東為消費扶貧第一村談成了一筆6萬斤土豆的銷售協議后,才趕到醫院看望兒子,當時還在病床上高燒未退的兒子埋怨道,“你還是我媽嗎?!一天滿腦子就是工作......”那一刻,陳華東流下了心疼的淚水。
如今,在巴東“江南重鎮”野三關鎮廟坪村的“千畝核桃種植示范園”,“西谷女神”雕塑已成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打卡的愛,讓人們更多了一份對“秘境巴東”的神往。隨著“華中涼都”野三關“避暑經濟”的日趨升溫,當陳華東致力打造消費扶貧第一村的農旅融合大幕開啟時,你會在“永遠‘核’你在一起!”的廣告詞中,讀懂攻堅戰場上的“鏗鏘玫瑰”的扶貧大愛和柔情!
【篇二】2020年脫貧攻堅心得體會選集
2018年12月29日,在華中大滑雪場——綠蔥坡滑雪場,6名專業人員完成首次試滑,冰雪經濟時代開始攪“熱”綠蔥坡。雷仕林形象對比綠蔥坡“冷”了一年:巴野公路通車,綠蔥坡從國道過境地走向了交通邊緣地。
從5月22日簽約到10月28日開工,巴東創造了全國滑雪場“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試滑”的“巴東速度”。快速度的背后是慢功夫,當時作為滑雪場項目協調辦成員的雷仕林心里清楚,5個月時間,征地拆遷1200畝,涉及54戶,每寸土地都是塊“硬骨頭”。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絲毫馬虎不得。雷堅文專門從淘寶為父親雷仕林購買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讀本,囑咐他一定要背誦、摘抄、做筆記,雷仕林惡補了補償標準、政策等知識,每逢屋場會、院子會講清講透。
就在10月24日,離開工日僅4天,仍剩下9戶未簽協議,那夜雷仕林徹夜失眠。“滑雪場建在我們家門口,國家補償了錢,還造福后代,為何不干?”居民陶世芬家中的小組會上,雷仕林一席掏心窩子話,講哭了70歲的村民陶松桃,陶松桃當即站起身發言:“我們再不簽字,就是阻礙綠蔥坡發展的歷史罪人。”
征地拆遷中無糾紛、無報警,雷仕林用瘦了四斤肉作了代價。“在工作上,爸爸是我的戰友,也是我的老師。”繼承了父親的拼勁,年輕的雷堅文用上了巧勁,剛到村就建立了“棗子坪便民微信群”,在線發布通知、講解政策,在一張“網”下讓村務村情成為一張紙。
新官上任,三把火未點燃,雷堅文很快意識到老百姓心里燃著一團“火”:2018年6月,一場冰雹襲擊棗子坪,300畝煙葉絕收,224戶農戶受災,補種的甘藍、白菜遭了蟲災,可謂禍不單行。雷堅文認識到“第一把火”就要“燒”在安撫民心、恢復生產上,迅速請來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調查災情,探討治蟲之策,免費發放殺蟲藥和器械。害蟲消滅了,250畝蔬菜“恢復健康”,這才松了口氣。
棗子坪經歷了公社、鄉鎮到村的名稱更替,一直是煤礦運輸必經之地,高峰時期全村有120人買大卡車運煤掙錢。在煤礦去產能關閉退出政策波動下,這批人被迫丟掉了飯碗。如何走出“煤炭黑”,進入“生態綠”,雷堅文認定了產業綠色轉型之路。
“種煙比運煤還是長遠些,種得好年年有。”9組村民陳盛開拖拉機、卡車運煤干了16年,現在改行種煙,每年50畝煙葉收入10幾萬。從司機變身煙農,像陳盛一樣,全村有40余人。據統計,全村煙葉1100畝、藥材155畝、蕪湖椒30畝,致富產業來了一個“綠色轉身”。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大、小“雷書記”勁兒都使到了一塊兒: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綠蔥坡社區集鎮3公里主街道沿線居民“開門掃地”成習慣,“26名黨員+1026名居民”爭先創優雙培雙帶;棗子坪村200畝河溝治理打造美麗鄉村,每家門前種花種草美化庭院……在一個戰場上用硬實力筑堡壘、軟實力強陣地,這對父子兵沖鋒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第一線。
【篇三】2020年脫貧攻堅心得體會選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在貧困地區,而教育發展的滯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的主要癥結之一。由于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勞動者普遍存在著“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狀況。要補上貧困地區的短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長,是拔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歷曾經荒涼落后的潮州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就是精準扶貧的樣板。韓愈之前,潮州只有進士3名,韓愈到任潮州刺史后,花大力氣興辦鄉校:知州學停辦,已經有100多年沒有人赴京考取功名,他大膽啟用潮州英才趙德主持教育工作;辦學缺資金,他把自己八個多月的俸祿捐出來“以給學生廚饌”……韓愈的興學,滋潤了潮州人的群體性格,使潮州人形成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到南宋時,登第進士就達172名,潮州贏得了“海濱鄒魯”的美譽。
貧困地區要拔掉窮根,就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要在人口較為集中的行政村,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人口分散的地區,因地制宜開辦流動幼兒園;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將老少邊窮地區的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管理,給予相應的政策、資金扶持,加大貧困地區農村學前教育的推進力度。
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就必須要有一個有質量的師資隊伍。然而,即使在教育培訓投入位居山東省第一的青島鄉村,有的教師20多年不讀一本書,有的一下課就甩開學生,立馬回去照顧孩子。因為缺乏培訓,一些老師的素質差,能力低,根本沒辦法以身立教,為人師表……貧窮地區農村的師資隊伍素質可想而知。
令人欣喜的是,在國家層面,早在2010年就啟動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到2014年已經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700多萬人次,僅2014年中央財政就投入500億元專項資金,全年培訓240萬人次,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門還將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全面覆蓋貧困地區的學校、教師、學生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精確對準薄弱領域和貧困群體,加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經測算,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017萬人。未來5年,每年要減貧1170萬人,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集中精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離不開教育扶貧的治本之策,抓住了精準扶貧的“本”,再加上其他的超常舉措,就一定能夠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共享小康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