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2020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中教師觀的備考指導
(一)教師觀——角色轉變
1.知識點: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體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傳統的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認為研究是專家的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適宜教師的研究方式就是“行動研究”。新課程倡導的教師行動研究的基本模式是“實踐+反思”。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從教材——教學參考資料——考試,教師只是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長此以往,教學與課程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開發課程的能力。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教師應該是社區型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已不能再關起門來搞教育,而應該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一方面,學校要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應向學校開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也要轉變,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
2.相似知識點辨析:
教師的一般職業角色:
(1)傳道者的角色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樣角色)
(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5)父母與朋友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教師觀——教師行為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
要求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特別是要尊重那些被世俗觀點所認為的“問題學生”,尊重學生還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強調幫助、引導
幫助學生監視和反思自我,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等。既要在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面進行引導,還要引導學生怎樣做人與做好人。
3.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強調合作
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教學,終促進教育的發展。此外,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備考指導
1.常考題型:案例分析題
2.作答技巧:
作答時可以采用“總分總”的形式,分為三部分進行作答:
第一部分是評析材料中老師的行為是符合/違背了教師觀的要求;
第二部分是根據具體理論與材料結合來作答,可用“理論+解釋+材料中老師的行為”;
第三部分是綜合評價一下即可。
【篇二】2020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中教師觀的備考指導
A.教師角色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種社會要求和社會期待把教師從“道德偶像”和“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要求教師以一個平等的、有成長經驗的人的角色來對待成長中的青少年一代。
2.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整體理解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系統,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理解課程實施中從“專家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變過程,正確認識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同時,積極參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培養開發課程、評價課程、主動選擇和創造性地使用新課程教材能力。
3.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經驗,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
B.教師行為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缺點和過錯的學生。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另外,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師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和做人。
3.教師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系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那么為了方便各位考生記憶,教師角色轉變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的記為:進研發區(促進者、研究者、開發者、社區型開放教師):教師教學行為轉變我們可以簡單的記為:你我他它(學生、自我、其他教育者、教學)。
【篇三】2020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中教師觀的備考指導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發展教育,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在考試中此條內涵更多是以單選題的形式出題。例如題干中提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體現的是素質教育的哪條內涵?或者這樣問:“為什么要先發展教育,教育為什么要先行?”考查的都是此知識點。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我們強調的是“一種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兒童。”因此:
(1)素質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質量,逐步縮小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經濟發達地區學校與經濟落后地區學校的差別,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兒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2)素質教育要求全體適齡兒童都入學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防止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學生流失,更反對以學生智力、成績、行為不良為借口強 迫學生退學,以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3)素質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學生素質,為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現代的公民奠定基礎。
因此,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也是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相統一的教育。在材料中教師總是有這樣的表現:按成績給學生排座——好同學坐前面,后進生坐后面或者在日常工作總教師忽視后進生,只關注班級中的優秀學生等此類表現,都說明材料中的教師沒有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有失平等,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此項內涵。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全面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要求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注意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而不是只重視培養一個方面。例如在材料題中總是出現教師占用學生的體育課、美術課等課程的時間去補習三大主科的知識的現象,這樣的做法就是違背了全面發展的內涵。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人與人之間在基本素質大體相同的基礎上,每個人由于先天稟賦、環境影響、接受教育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存在多樣的個性,我們把人的個性看作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反映,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因此,教育在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以外,也應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教育。它在承認人與人在個性上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從差異出發,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實質上是一種個性發展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關于每一位學生的不同,例如他們不同的想法、做法,對于學生的差異能夠積極關注,做到因材施教。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對知識經濟向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回應。
(1)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2)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承;
(3)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