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00字
《認識角》是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本課結合生活情境來認識角,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教師通過這六個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學過程和銜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尤其是比角的教學,我覺得教師處理得很好。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教師能承接前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所展示的學生做的角,學生馬上想到用已準備好的學具“活動角”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
通過動手比較,學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著,教師又用自己兩邊比較長的活動角做成與黑板上某一角一樣大,然后問同學“現在是我的角大些嗎?”,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從而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還有一點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篇二】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00字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P38~39。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簡單的平面圖形,并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拼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直角、銳角、鈍角的基礎。
學生對角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通過調研發現100%的學生都認為“頂點”就是角,所以本節課我緊緊抓住這一原認知設計了三次指角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認識到他們所謂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進而感知角的組成;又通過讓學生描一描、畫一畫、比一比等動手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是結合生活及實踐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培養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縱觀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引入新穎,體現了面在體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學生對圖形有一個整體認識。
本節課通過從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積木,用快的速度抽象出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在通過讓學生找立體圖形中的平面圖形,回顧舊知識,體會面在體上。再通過神秘介紹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圖形的一部分,它也在體上,從而使學生更清楚角與舊知識——體、面的關系,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調動學生的原認知,引導學生充分觀察、比較,學習新知識。
本課通過對學生的課前調研發現100%的學生都認為角的頂點就是角,所以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進行了三次讓學生指角,教師描角,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與描的角是不一致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教學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破了嗎?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了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觀察讓學生體會自己總結出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不足:
在遇到課堂教學突發事件時教師的語言跟得不到位,還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歷練自己。
【篇三】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00字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32頁“分桃子”主要是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含義。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動手分一分的活動,讓課堂成為提升學生數學思考的訓練場。1、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我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請你幫助猴媽媽分桃子——分一分”這樣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數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生長點,改變了傳統的概念教學“復習——引入——新課——練習——鞏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講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樣多”(平均分)兩個猴寶寶才滿意,適時滲透數學文化思想,使學生數學思考從這里“開始”。
2、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數學思考——平均分。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傳授和輸出的結果,而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情景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如果說以往的概念教學,教師側重于直觀演示,通過舉例證明理解概念的含義,那么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課堂教學要有“質”的變化。課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媒介”,它對教學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學中,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我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怎樣分桃子、分魚、分智慧星……還設計了變式練習,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練習,在小組練習“分智慧星”的活動中,引出了有余數除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數除法。
3、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概念是生活現象的“數學化”,是由具體到抽象的“升華”。針對低年級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沒有把現成的除法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時設計了一些操作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試一試、擺一擺、分一分”,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義,體驗“平均分”。讓學生在做中學,抓住不同物體的“平均分”,既培養了數感,又強化了對除法意義的初步理解。與傳統教學相比,整個課堂教學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學,實際上卻在“核心”處加以“引導”,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教師真正成了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借助課堂教學這個提升學生數學思考的“運動場”,使學生的思維由“無序”到“有序”,真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我在本節課教學中,力求營造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幫助學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從引導開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標的進行跑(平均分)————后水到渠成(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