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路邊的橡樹》教案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筑路人高尚的心。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用具及課前準備
1、課件《路邊的橡樹》,橡樹圖片。
2、搜集有關人類破壞或保護環境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比較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有這么一個小村莊,那里的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眼前的“不錯”的生活,幾乎砍光了整座山的樹林,結果毀滅了自己的家園。
這節課我們學習《路邊的橡樹》,看看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1、板書課題:路邊的橡樹。
2、你們見過橡樹嗎?
(出示橡樹圖,橡樹就是櫟樹,結有果實。)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初讀全文,讀準字音。
聽課件中的范讀部分,正音同時思考下面第2項的內容。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寫筑路工人為了保住橡樹而繞開樹鋪路的故事。)
三、思考討論、深入理解。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平坦”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
2、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1)筑路工人為什么突然停下來?
(因為筑路工人發現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結實挺拔,就像哨兵一樣,所以筑路工人突然停下來。)
(2)挺拔的橡樹是什么樣?
(直立而高聳)
(3)為什么工程師不說話,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因為他們都看到長得這么粗壯的橡樹,舍不得砍掉。但如果按工程計劃筑路,保證公路直,就必須砍掉橡樹,所以他們都沉默不語。)
3、學習五——七自然段。
(1)你能把“責備”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嗎?
(2)“計劃不可以修改,橡樹也不可以砍”這句話你怎么理解?他們說話的語氣是怎樣的?
(工程師的話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因此他的語氣比較平靜。工人們的話則是出于對橡樹的。愛護,因此他們的語氣比較激動。)
4、學習八——九自然段。
(1)“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找一找這句中的一對反義詞,這句話為什么這樣寫?
(這一對詞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公路來講,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為好,但人們為保護橡樹卻將其筑成“彎曲”的,顯示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
(2)“在一個地方”指的哪里?
(指橡樹生長的地方)
(3)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不約而同地贊嘆”,這句話表明了什么?
(人們都很認同、贊賞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決定、行動,因此,他們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4)“高尚的心”指什么?
(是對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非常準確,也是好的評價。)
四、總結:
筑路工人繞樹修路,保護環境,給人們一個美好的家園,所以說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
五、小練筆
你想對工程師說些什么?寫下來讀給同學們聽!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路邊的橡樹》教案
教學目標:1、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教育,培養愛護花草樹木、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認識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平坦、灌木、延伸、楔子”等詞語。
3、讀懂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所要贊揚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路旁的橡樹
1、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些什么?(這棵橡樹什么樣?它與我們有什么關系?人們是怎樣對待它的?作者寫這棵橡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誰?他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等等。)
2、聽老師簡單介紹作者的情況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而且影響極大的一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十七歲初中畢業后就當農村小學教師,二十五歲起擔任一個農村中學的校長,直到五十二歲逝世,始終沒有脫離學校的實際工作。在并不算長的一生中,這位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潛心科學研究,寫出了四十多本書和六百多篇論文,理論上自成體系。
過渡: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寫了《路旁的橡樹》,內容是什么呢?
二、打開書,自由讀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字、詞義查字典。
理解詞語僅供參考。
平坦:沒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勢)。
灌木: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
未來:現在以后的時間;將來的光景。
延伸:延長;伸展。
哨兵:執行警戒任務的士兵的統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楔子:插在木器縫里的木片,這里指可以打進地里的木片。
責備:批評指責。
瀝青: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成膠狀,有天然產物,也有分餾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來鋪路面,也用做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稱柏油。
不約而同:事先沒有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一致。
三、默讀課文,思考:
1、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2、人們贊嘆筑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明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句子用“——”畫下來。
四、小組學習,交流上述兩個問題,同學間互相解決不明白的問題。
五、班上交流,歸納如下:
1、因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看到了路旁那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都產生了憐愛之心,他們認為這棵橡樹非同一般,應該受到保護。于是他們修改了筑路計劃,既要修路,又要保住這棵可愛的橡樹,因此本應該是一條筆直闊闊的大路,中間卻出現了一個馬蹄形。從這點可以看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
2、坐車過往這里的人根據彎曲的路及路邊的樹,都能判斷出筑路人為了保護這棵樹而使道路彎曲,他們體會到了筑路人為樹讓路的一顆高尚的心。
六、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說說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路邊的橡樹》教案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讀課題,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讀課文,思考
課文里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語句讀通順。
2、檢查自讀效果。
3、交流。你們讀懂了什么?誰能把這個故事說一說?(整體感知)
三、練讀、議讀、質疑
1、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欣賞的部分讀給大家聽?
提要求:
(1)把語句讀流利,
(2)讀你自選的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議讀與質疑。其他同學對于別人的朗讀和發言,給與評價,提出不同的見解。如有疑問也可提出。一點要通過讀書、思考、議論去認識。
(1)如選讀“筑路工人突然停下來”這段課文時,要把你對高大、
挺拔的橡樹的興趣、愛惜之情讀出來,要拿高大的橡樹引起筑路工人的關注和愛惜的心理讀出來。
議讀時要對筑路工人自覺保護橡樹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識到“砍樹容易栽樹難”的道理。
(2)“如選讀工程師與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時,要從工程師和工人的神態、動作、言語中體會他們的心理。工程師要執行自己設計的工程計劃,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他們在保護橡樹上獲得了一致。
(3)如選讀后幾段課文時,要對公路上彎曲城馬蹄形有所認識、
有所感悟。重點是讀好人們的贊嘆,體會保留橡樹在人們心中的廣泛影響。同時放開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認識——由課文引向學生生活,由他律誘發自律。
四、練習地方實例,說說你讀后的感想。
可啟發學生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尋找有關的實例或資料來說說感想。
教后小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類課文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學習本課,按照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的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