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①;②________。
2、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有;
大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有。
一、選擇題
1、葡萄糖分子可以通過半透膜,而蔗糖分子則不能通過。如圖所示為一個滲透裝置,先在漏斗中加入蔗糖溶液與蒸餾水液面齊平。一段時間后,待漏斗內液面靜止,再向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酶。下列坐標中,Y軸表示“漏斗內外液面高度差”,下列曲線中能正確反映整體實驗過程中,漏斗內外溶液的液面高度差變化情況的是()
2、下列據圖所作出的說明錯誤的是()
A.圖1說明該物質跨膜運輸時會出現飽和現象
B.圖2說明此物質進出細胞時需要消耗能量
C.圖3說明該離子跨膜運輸的方式為主動運輸
D.圖4說明該植物吸收K+不需要載體協助
3、下列關于生物學概念及原理的描述正確的是()
A.原生質層就是原生質的外層,核心是細胞核
B.處于滲透平衡狀態時的大田作物,才能正常生長
C.植物對水分和礦質離子的吸收原理不同,是相對獨立的過程
D.選擇透過性膜具有半透膜的某些性質,半透膜上的載體也具有選擇透過性
4、下圖為某種植物幼苗(大小、長勢相同)均分為甲、乙兩組后,在兩種不同濃度的KNO3溶液中培養時鮮重的變化情況(其他條件相同且不變)。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兩組幼苗在KNO3溶液中的鮮重變化
A.3h時,兩組幼苗均已出現萎蔫現象,直接原因是蒸騰作用和根細胞失水
B.6h時,甲組幼苗因根系開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強,使鮮重逐漸提高
C.12h后,若繼續培養,甲組幼苗的鮮重可能超過處理前,乙組幼苗將死亡
D.實驗表明,該植物幼苗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5、蛙的神經元內、外Na+濃度分別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轉變為內正外負過程中有Na+流入細胞,膜電位恢復過程中有Na+排出細胞。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Na+流入是被動運輸、排出是主動運輸B.Na+流入是主動運輸、排出是被動運輸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動運輸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動運輸
6、在動物細胞的物質運輸中,屬于自由擴散的是()
A.紅細胞中的Na+進入血漿B.細胞外液中的O2進入肌細胞
C.細胞外液中的K+進入神經細胞D.血漿中的碘進入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
7、相對細菌和植物細胞而言,動物細胞離體培養更需要關注培養基的滲透壓,這是因為動物細胞()
A.沒有細胞壁,對培養基的滲透壓更敏感B.滲透壓遠高于細菌或植物細胞的滲透壓
C.沒有成熟大液泡,滲透壓調節能力差D.生長緩慢,各生長階段對環境的滲透壓要求不同
8、Na+-K+泵是一種常見的ATP-驅動泵(如圖所示),一種在動物細胞的能量系統中起主要作用的載體,也是一種能催化ATP水解的酶。這種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濃度梯度將3分子的Na+泵出細胞外,將2分子的K+泵入細胞內。由此可知()
A.該載體不一定能催化ATP水解,但一定能促進物質的轉運
B.Na+通過Na+-K+泵的跨膜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K+通過Na+-K+泵的跨膜運輸方式是協助擴散
C.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的方式與Na+和K+通過Na+-K+泵的跨膜運輸的方式相同
D.Na+-K+泵對維持動物細胞的滲透壓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9、某同學在實驗室中做“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時,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實驗,實驗步驟和現象如下表:
實驗組5min的現象再過5min滴加清水
5min
①物質量濃度為0.3/(mol•L-1)蔗糖溶液x無變化質壁分離
復原
②物質量濃度為0.5/(mol•L-1)蔗糖溶液質壁分離y無變化
③物質量濃度為1/(mol•L-1)KNO3溶液質壁分離質壁分離復原z
④物質量濃度為1/(mol•L-1)醋酸溶液細胞大小無變化細胞大小
無變化細胞大小
無變化
對上表的推斷或解釋不正確的是()
A.x為質壁分離,因為細胞壁伸縮性小于原生質層
B.y為質壁分離,可能導致細胞失水過多而死
C.z為細胞稍增大,細胞液顏色逐漸變淺
D.④組細胞大小無變化是因為細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10、如圖甲、乙所示是滲透作用裝置,其中半透膜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過,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圖中溶液A、B、a、b均為蔗糖溶液,實驗開始前其濃度分別用MA、MB、Ma、Mb表示。一段時間達到平衡后,甲、乙裝置中漏斗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別為h1、h2,a、b的濃度分別為M1、M2,則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若h1>h2,MA=MB,則Ma>Mb
B.若h1>h2,MA=MB,則Ma
C.若Ma=Mb>MA>MB,則h1M2
D.一段時間后,A―→a與a―→A、B―→b與b―→B的水分子擴散速率均相等
二、非選擇題
1、成熟的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與外界溶液構成滲透系統進行滲透吸水或滲透失水。圖甲表示滲透裝置吸水示意圖,圖乙表示圖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與時間的關系,圖丙表示成熟植物細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種狀態(此時細胞有活性)。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由圖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實驗初始時c兩側濃度大小是a________b(大于、小于、等于)。由圖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________,終液面不再上升。當液面不再上升時,c兩側濃度大小是a________b。
(2)圖丙中相當于圖甲中c結構的是________(填序號),結構②當中充滿的液體是________。此時細胞液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大小關系是________。
A.細胞液>外界溶液B.細胞液<外界溶液
C.細胞液=外界溶液D.都有可能
(3)把一個已經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浸入清水當中,發現細胞液泡體積增大,說明細胞在滲透吸水,細胞能否無限吸水?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一個已經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浸入低濃度的蔗糖溶液中,發現細胞液泡體積在增大。當液泡體積不再增大時,細胞液濃度是否一定和外界溶液濃度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圖是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及物質跨膜運輸示意圖,其中離子通道是一種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橫跨質膜的親水性通道,具有離子選擇性。請仔細觀察圖示回答有關問題。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質易透過生物膜,不溶于脂質的物質不易透過生物膜”這一事實。這證明組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
(2)鯊魚體內能積累大量的鹽,鹽分過高時就要及時將多余的鹽分排出體外,經研究鯊魚體內多余鹽分是經②途徑排出被轉運物質的,那么其跨膜運輸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檉柳是泌鹽植物,葉子和嫩枝可以將吸收于植物體內的鹽分排出,是強耐鹽植物。檉柳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是通過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請設計實驗加以證明。
①實驗步驟:
a.取甲、乙兩組生長發育相同的檉柳幼苗,放入適宜濃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組給予正常的呼吸條件,乙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結論:
a.若兩組植株對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主動運輸根據能量的來源不同分為三種類型,如圖中a、b、c所示,■、▲、○代表跨膜的離子或小分子。
(1)圖中細胞質基質存在于________(填“P”或“Q”)側。
(2)b類型中,○所代表的離子或小分子轉運所需的能量來源于()
A.濃度差所造成的勢能B.ATP直接提供能量
C.光能驅動D.細胞內物質合成時釋放的能量
(3)下列生物中,有可能采用c類型進行主動運輸的是()
A.噬菌體B.細菌C.果蠅D.小鼠
(4)有人認為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ATP驅動的主動運輸或協助擴散。為了證實這一假設,進行以下實驗探究:取甲、乙兩組生長狀況相同的小腸上皮細胞,分別置于適宜濃度的葡萄糖培養液中,甲組進行正常呼吸,乙組用細胞呼吸抑制劑處理。若小腸上皮細胞是以ATP驅動的主動運輸方式吸收葡萄糖,則一段時間后兩組溶液中濃度降低的是________組。
一、選擇題
1、C2、D3、C4、B5、A6、B7、A8、D9、D10、B
二、非選擇題
1、(1)小于下降小于(2)③④⑤外界溶液D
(3)不能細胞壁對原生質層有支持和保護的作用(4)不一定
2、(1)甲磷脂分子(2)協助擴散(或被動運輸)
(3)①b.完全抑制有氧呼吸c.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植株根系對Ca2+、K+的吸收速率②a.檉柳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是通過被動運輸b.若乙組吸收速率明顯小于甲組吸收速率,說明檉柳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是通過主動運輸
3、(1)Q(2)B(3)B(5)甲
【二】
一、選擇題
1、細胞增殖是生物體內一項重要的生命活動。如圖是某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周期圖,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應為:3→2→1→e→f→g→h
B.d過程叫做細胞分化,在胚胎發育時期達到大限度
C.c過程中多倍體體細胞的出現,必須要經過秋水仙素或低溫的處理,且處理時期應為e時期
D.細胞周期中,一個細胞中具有形態和數目完全相同的兩套染色體的是g時期
2、將DNA分子雙鏈用3H標記的蠶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養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讓細胞連續進行有絲分裂。根據如圖所示判斷在普通培養液中的第三次有絲分裂中期,細胞中染色體的標記情況依次是()
A.12個bB.6個a,6個b
C.6個b,6個cD.b+c=12個,但b和c數目不確定
3、下列關于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細胞器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間期,核糖體上合成多種酶和其他的蛋白質
B.在間期,線粒體要為蛋白質的合成、DNA解旋等生理過程提供能量
C.在前期,兩組中心粒之間通過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D.在末期,高爾基體參與子細胞的細胞壁的合成
4、下圖是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圖①細胞在顯微鏡下可清晰地看到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
B.圖②細胞可發生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C.圖③所示的時期,細胞內的高爾基體的活動顯著加強
D.圖④所示的時期,細胞中的DNA數目不變,但染色體數量加倍
5、下面有關生命歷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B.細胞衰老過程中,多種酶的活性降低
C.細胞死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D.細胞癌變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異常現象
6、下列關于細胞分化和凋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一定會分化且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就越強
B.細胞凋亡過程中有新蛋白質的合成,體現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C.皮膚上的老年斑是細胞凋亡的產物
D.免疫細胞凋亡是一種病理現象,不利于抵抗病原體的侵染
7、下圖表示干細胞的三個發育途徑,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a→b經過有絲分裂,b具有多向分化潛能
B.a→c經過細胞分化,c的遺傳信息發生改變
C.a→d受到信號調節,d內高爾基體的功能增強
D.c→d不受基因調控,c的細胞結構不發生改變
8、下列關于細胞分化、衰老、凋亡與癌變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B.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與癌變對于生物體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C.細胞的衰老與機體的衰老總是同步進行的,凋亡是由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
D.人體所有細胞中都有與癌變有關的基因,細胞癌變是細胞高度分化的結果
9、細胞凋亡又稱細胞編程性死亡。下列有關細胞凋亡的敘述正確的是()
A.頭發變白是由于黑色素細胞凋亡導致細胞內酪氨酸酶減少
B.細胞凋亡是細胞在特定條件下的被動死亡過程
C.效應T細胞與癌細胞結合,使癌細胞裂解,之后被清除屬于細胞凋亡
D.細胞凋亡與基因選擇性表達有關,屬于細胞分化過程
10、動物細胞中的一類基因是維持基本生命活動的,在各種細胞中都處于活動狀態。另一類基因是選擇性表達的基因。下圖為B淋巴細胞,關于該細胞中三個基因的開閉狀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其中有一個處于活動狀態,即A抗體基因
B.其中有一個處于活動狀態,即ATP合成酶基因
C.其中有Ⅰ號染色體上的兩個處于活動狀態
D.三個都處于活動狀態
二、非選擇題
1、下面是有關細胞分裂的四個圖像,甲圖是某二倍體(2n=6)植物根尖分生區的顯微照片。請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乙和丙是某同學根據甲圖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等特點而繪制的示意圖,乙和丙是否正確?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圖中A、B兩個細胞對應于丁圖的時期分別是________(填小寫字母)。
(3)圖丁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圖丁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4)觀察到的生長點細胞中,大多數細胞處于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圖表示一個細胞周期(G1、S、G2組成了分裂間期,分裂期包括前、中、后、末4個時期)中的細胞核內DNA含量的變化曲線;B圖表示處于一個細胞周期中各個時期細胞數目的變化,請據圖作答:
(1)B圖中有四種不同DNA含量的細胞,這些細胞所處的時期相當于A圖中細胞周期的________期。
(2)能夠使B圖中DNA含量為2N的細胞所占比例下降,DNA含量為4N的細胞所占比例相對上升的化學試劑不包括________(a.秋水仙素,b.DNA合成抑制劑,c.聚乙二醇)。
(3)A圖細胞周期中,染色體數目的大值及達到大值的時期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
(4)檢測到培養基中有少數細胞的DNA含量處在N與2N之間,有的同學認為是培養細胞發生了減數分裂,有的同學認為是發生了基因突變。請說出你自己的看法:
a.________(“減數分裂”“基因突變”“都不是”)。
b.你作出判斷的理由是:
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你認為檢測到上述現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了探究細胞分裂素(促進有絲分裂的物質)對細胞分裂的促進作用,將小鼠的肝細胞懸液分成等細胞數的甲、乙兩組:在甲組的培養液中加入具有放射性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3HTdR);在乙組中加入等劑量的3HTdR,并加入細胞分裂素溶液。培養一段時間后,分別測定甲、乙兩組細胞的總放射強度。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①3HTdR的組成物質是______________,3HTdR參與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__________(填中文名稱),該種分子存在于小鼠肝細胞的______________中。
②預期乙組細胞的總放射強度比甲組的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上述實驗中選用3HTdR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臨床上癌癥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化療、激素治療、基因治療和免疫治療。此外,科學家通過對前列腺癌細胞系的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多酚酶能促進多酚的合成,多酚可減少BCL-XL蛋白的合成,而這種蛋白有抑制癌細胞凋亡的作用,從而證明綠茶具有抗癌的作用。據以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細胞癌變的分子基礎是細胞內的________發生了改變,從而使它成為具有________特性的細胞。癌細胞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
(2)癌癥化療時應用的烷化劑(如二氯二乙胺)能夠阻止參與DNA復制的酶與DNA相互作用。此類藥品作用于癌細胞周期的________期。化療還常用其他藥物,如5-氟尿嘧啶,它的結構與尿嘧啶非常相似,它可以直接干擾________的合成。
(3)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的血管內皮細胞倍增時間約為一年,而不受調節控制的血管生成卻十分迅速,這對于癌細胞生命活動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綠茶含有多酚酶,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1、C2、D3、C4、C5、C6、B7、A8、A9、C10、B
二、非選擇題
1、(1)不正確,分裂方式不對(因為甲圖細胞表示的是有絲分裂,而乙圖表示的是減數分裂);細胞形態不對(甲圖是植物細胞,而丙圖表示的是動物細胞);染色體數目不對(2)c、d(3)DNA復制(或染色體復制)著絲點分裂(4)間間期的時間長
2、(1)S(2)b(3)4N③(4)a.都不是b.Ⅰ.正常的減數第二次分裂,2N個DNA平分給兩個子細胞,子細胞中DNA含量為N,一般不會形成DNA含量處在N與2N之間的細胞Ⅱ.基因突變是DNA結構的改變,不是DNA數目的變化c.細胞衰老或發生染色體變異(5)①胸腺嘧啶和脫氧核糖脫氧核糖核酸細胞核和線粒體②高(或強)乙組細胞分裂旺盛,產生的細胞多,含有由3HTdR參與合成的DNA總量多③3HTdR是合成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原料,后者又是合成DNA的原料
3、(1)DNA分子結構無限增殖有絲分裂(2)分裂間RNA(3)為無限增殖的癌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和氧氣(4)具有多酚酶基因(可促進多酚的合成,減少BCL-XL蛋白的合成,促進癌細胞凋亡)
【三】
一、選擇題(20x3=60)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是固定不變的
B.自然狀態下群體的增長可以按照“J”型曲線無限增長
C.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遷入和遷出
D.種群數量的變化是增長和減少
2.如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在第10年時經調查該種群數量為200只,估算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負荷量約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
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繪的景象變遷,可視為()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種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種群的次生演替
向某天然牧場引入良種肉牛100頭,任其自然放養,自然繁殖。下圖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B.若在t2時種群的數量為N,則在t1時種群的數量約為N/2
C.捕殺肉牛的佳時期為t2時
D.在t1~t2時,該肉牛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
a、b)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a種群與b種群為捕食關系,a種群依賴于b種群
B.a種群與b種群為競爭關系,競爭強度由強到弱
C.a種群為S型增長,其增長受本身密度制約
D.b種群為J型增長,始終受到a種群的制約
6.下列各圖中能準確表示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豐富度的
7.下圖表示處于平衡狀態的某生物種群因某些外界環境變化導致種群中生物個體數量改變時的四種情形,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若圖①所示為草原生態系統中某人工種群,則a點后的變化可能原因是過度放牧
B.若圖②所示為培養液中的酵母菌種群,則b點后的變化可能原因是天敵的減少
C.圖③中c點后發生的變化表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
D.圖④曲線可用于指導海洋捕撈,維持資源種群數量在K/2左右
8.某島嶼引入外來物種野兔,研究人員調查了30年間野兔種群數量的變化,并據此繪制了λ值變化曲線。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間野兔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B.第5年起野兔種群數量開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間野兔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D.第20年至第30年間野兔種群數量增長率為0
9.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層現象
B.種群密度能夠真實地反映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
C.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研究種群和群落的豐富度
D.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系
10.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象
B.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11.下圖為某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為長期處于相對穩態時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條件允許的大值,b點由于某種因素的改變,大值由K1變為K2。K1變為K2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該種群的天敵大量遷出
B.該種群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
C.該種群的生物發生了基因突變
D.該地區引人了新物種
12.動物A和B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現將它們置于某一相對獨立的環境并通過實驗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下圖表示A、B在120d(d表示天)內的種群數量變化。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A作為被捕食者,營養級較低,所含總能量多且個體一般較小,故總個體數較多
B.B的突然增加,A會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減少,而后B由于缺乏食物也會減少
C.第17天時與第90天時由物種A到物種B的能量傳遞效率可能不同
D.在實驗條件下兩者分別在116天和120天后死亡,這種情況在自然條件下也是如此
.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層中,幾乎找不到藻類植物,其主要的生態原因是()
A.氧氣.氧化碳陽光溫度
某科技小組在調查一塊草場中灰蒼鼠的數量時,一夜間捕獲了50只,將捕獲的灰蒼鼠做好標記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點捕獲了52只,其中有上次標記的個體13只。則該草場中灰蒼鼠的種群數量大約為
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
A.圖1中b點和圖3中f點的增長速率與圖2中的d點對應
B.圖1、2、3都可以表示該種群在有限環境條件下的增長規律
C.圖1、2、3中的a、c、e點生存斗爭激烈
D.圖2和3中的c—d段、e—f段種群的基因頻率不變
16.如圖所示為在理想狀態下和自然環境中某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對陰影部分的解釋正確的是()
①環境中影響種群增長的阻力環境中允許種群增長的大值其數量表示種群內遷出的個體數其數量表示通過生存斗爭被淘汰的個體數
A.B.C.D.
17.下列敘述中為一個種群的是()
A、一塊水田里的全部生物B、一個池塘中的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
C、一個實驗室中人工飼養的果蠅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鳥
18.下列關于種群及其增長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樣方法只能用于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
B.可以根據種群的性別比例來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C.在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時,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D.種群在理想條件下,在一定時期內出現“J型增長”,且K值逐漸增大
19.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胰島素、胰蛋白酶、呼吸酶和胰高血糖素肯定不能都在人體的同一細胞中合成
B.嘗試制作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以及種群增長模型的模型種類全都不相同
C.垂體細胞能進行細胞呼吸以及能合成酶和激素,解旋酶、RNA聚合酶、呼吸酶和抗體肯定能在人體的同一細胞中合成
D.出現過植被的地方群落既可能出現初生演替也可能發生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總趨勢是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和群落穩定性的提高
1.
A.沙丘、火山巖上進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無競爭現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明顯
C.初生演替所需時間較長,次生演替所需時間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難形成森林
第II卷(非選擇題)
三、綜合題(4x10=40)21.酵母菌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真菌,它也是生物學研究常用的一種實驗材料。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按下表完成了有關實驗。
試管編號培養液(mL)無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溫度(oC)A10—0.128B10—0.15C—100.128(1)請寫出該小組探究的課題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計數板可在顯微鏡下對微生物細胞進行直接計數。定期對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進行計數,繪制出A、B組酵母菌細胞數目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在C組培養液中,限制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A組與8組中的酵母菌數量的大值,在生態學上稱為___________,A組中該數值比B組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酵母菌在生態系統結構中屬于___________,它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2.下表是某地區森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相關量的統計,試根據表中數據回答問題:
調查時間
調查項目1963年1983年1994年2006年葉面積指數2.486.6111.2817.76光能截獲率(%)20.342.388.995.9總初級生產量
(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凈初級生產量
(t/hm2·a-1)1.5014.5223.8826.00
()該地草甸、灌叢、真闊葉混交林的豐富度不同,豐富度是指。
(2)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適用于________的群落。
()該地區生物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_______,從數據分析,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物種豐富度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統計表明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態系統光能截獲率變化與葉面積指數的關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對該地區某時間群落結構進行調查時,可以采用________法對植物豐富度進行調查,同時注意調查不同物種________情況,以獲得群落的垂直結構。
中數據為相應濕地的地下水位與地表距離)。試回答:
(1)從草叢沼澤到落葉松沼澤,生物的種類有著顯著的差異,這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______結構。白樺沼澤中所有白樺組成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落葉松沼澤中,落葉松種群碳元素的流動過程模型。
①圖中碳的流動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葉松的碳流出途徑除圖中已經表示的外,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大興安嶺5種沼澤地不同層次的年有機碳儲量測定結果(單位:kg·m-2)。
試回答:與灌叢沼澤相比,毛赤楊沼澤的灌木層單位面積有機碳儲量低,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0分)紅樹林位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岸過度的特殊生態系統。生態學家對深圳灣福紅樹林的群落演替過程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該生態系統中一定區域內秋茄、白骨壤等主要植物的數量變化如下所示。請回答:
(1)調查紅樹林中主要植物的種群數量時,常用法。紅樹林群落的垂直結構既能提高群落利用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又為動物的分層提供了和食物條件。
(2)紅樹林中的白骨壤與桐花樹之間存在關系,它們在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3)紅樹林生態系統中,流入第一營養級的總能量至少是次級消費者總能量的倍,能量在流經各營養級時具有的特點。
(4)沿海灘涂紅樹林的群落演替屬于演替,圖中所示演替過程的事期與初期相比,群落發生的主要變化是和,從而導致群落的結構發生改變。
參考答案
1.C
【解析】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于波動狀態,自然狀態下群體的增長可以按照“J”型曲線增長,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遷入和遷出,種群數量的變化是增長和減少、不變,所以C選項正確。
2.D
【解析】
試題分析:依題意并分析曲線圖可知,在第10年時種群的達到大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負荷量約為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3.C
【解析】
試題分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所以答案。
點評:本題著重考查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屬于對理解層次的考查。
4.B
【解析】A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型增長t2時t1時種群的數量約為N/2捕殺肉牛的佳時期為t1在t1~t2時,
5.C
【解析】捕食關系曲線的特點是A錯圖表符合競爭關系,但競爭強度是由弱---強---弱B錯a種群為S型增長,其增長受本身密度制約,C正確b種群不為J型增長,D錯
6.B
【解析】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物種數目會由少變多,形成較穩定的生態系統后,物種數目趨于穩定。
7.B
【解析】A、a點之后k值降低,數量減少,可能是由于過度放牧引起。B、酵母菌在培養液中沒有天敵,b點后K值增大的原因可能是補充了營養物質或排出了有害代謝廢物表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
考點:本題考查,意在考查的能力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年至第5年λ都大于1,說明這5年間每一年種群數量都有一定的增長,種群數量一直增長,A錯。第5年至第10年間λ下降,但是仍然大于1,種群數量還在增長,B錯。第15年至第20年間λ小于1,說明種群數量在一直下降,C錯。第20年至第30年間λ=0,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增長率為0,D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能力。
9.D
【解析】
試題分析:只有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層現象,A錯誤;種群密度能夠反映種群數量,不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B錯誤;豐富度是群落特征,種群沒有豐富度,C錯誤;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系,如可能時存在競爭與捕食等,D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知識。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10.C
【解析】土壤中的動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層,因此也存在分層現象,所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不能只掃取表層土取樣。土壤中的動物存在各種種間關系,例如捕食、競爭等。土壤的鹽堿度不同,會導致植物分布不同,也會導致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區別,故選C。
11.B
【解析】
12.D
【解析】
試題分析:由圖可看出,A和B的關系為捕食關系,其特點在數量上會呈現出“先增加都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故A為被捕食者,B為捕食者,一般情況下,A的種群數量多于B的種群數量,A正確;B會隨著A的變化而變化,B正確;第17天與第90天時,同化的能量可能不同,所以能量傳遞效率可能不同,C正確;在自然情況下,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A和B的種群數量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D不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群落的結構特征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處理
13.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中陽光對生物分布的影響方面的知識。藻類植物要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而光線透不到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層,所以藻類不能在這個水層生存。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題意已知第捕獲了灰蒼鼠50只,同一地點捕獲了灰蒼鼠52只,其中有上次標記的個體13只灰蒼鼠
考點:本題考查標志重捕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15.B
【解析】
試題分析:圖1中b點和圖3中f點的增長速率都為0,表示種群數量達到了環境容納量,圖2中的d點增長速率為1,A錯誤;圖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圖1、3中的b、f都可以表示種群達到了環境容納量,2和3中的c—d段、e—f段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D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生物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16.C
【解析】
試題分析:J型曲線是在沒有環境脅迫下的增長曲線,而S型曲線是在自然條件下的,即存在競爭時的曲線.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環境阻力,阻力越大陰影面積越大.數量減少既然是環境壓力造成的,減少的個體必然是通過競爭被淘汰的,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遷出.所以3的錯誤在于只指出了陰影的一部分含義,2的錯誤是K所對應的值才識環境允許的種群增長大值。選C。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對知識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
17.C
【解析】種群的定義中,有兩點非常關鍵——一定區域、同種生物
18.C
【解析】
試題分析:樣方法除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外,也能調查動物的卵密度,A錯誤;年齡組成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B錯誤;在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時,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此時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C正確;J型曲線沒有K值,D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識記所列知識點,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
19.B
【解析】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別是在胰島B細胞和胰島A細胞合成的,胰蛋白酶是在胰腺中合成的;B項的所有模型均屬于物理模型;垂體能進行細胞呼吸以及能合成酶和激素,解旋酶、RNA聚合酶、呼吸酶和抗體肯定能在細胞中合成出現過植被的地方群落既可能出現初生演替也可能發生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總趨勢是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和群落穩定性的提高
20.C
【解析】
試題分析:
考點:本題考查的有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2)有機物(2分)、環境容納量(或K值)、A組的培養溫度更適合酵母菌的繁殖,環境阻力小(2分)
(3)分解者、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或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解析】
22.()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2)目測估計法)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
()次生演替)逐漸增加)
()隨著葉面積指數的增大,光能截獲率升高(或正相關))
(5)樣方)在空間上的分布(分層))
試題分析:(1)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該地區生物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從數據分析,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物種豐富度變化趨勢是逐漸增加(4)統計表明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態系統光能截獲率變化與葉面積指數的關系是隨著葉面積指數的增大,光能截獲率升高(或正相關)在對該地區某時間群落結構進行調查時,可以采用樣方法對植物豐富度進行調查,同時注意調查不同物種在空間上的分布情況,以獲得群落的垂直結構。
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23.(1)水平種群(2)CO2有機物流向分解者(或燃燒)
(3)毛赤楊沼澤喬木多,灌木獲得的陽光少
【解析】
試題分析:(1)從草叢沼澤到落葉松沼澤,生物的種類有著顯著的差異,;白樺沼澤中所有白樺同一物種,組成一個種群(2)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的流動形式是二氧化碳和有機物;落葉松中的碳除還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3)毛赤楊沼澤喬木多,灌木獲得的陽光少,光合作用儲存的有機物少,單位面積有機碳儲量低
考點: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識記所列知識點,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
24.(1)樣方陽光棲息空間(2)競爭將無機環境中的CO2轉化成生物群落中的有機碳
(3)25單向流動、逐級遞減(4)次生物種豐富度降低優勢物種改變
【解析】
試題分析:(1)調查植物的種群數量常用樣方法。群落的垂直結構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又為動物的分層提供了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2)紅樹林中的白骨壤與桐花樹都是生產者,二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它們在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將無機環境中的CO2轉化成生物群落中的有機碳。
(3)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所以流入第一營養級的總能量至少是次級消費者總能量的1/20%/20%=25倍,能量在流經各營養級時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4)沿海灘涂紅樹林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分析圖形可知,演替過程群落發生的主要變化是物種豐富度降低和優勢物種改變,從而導致群落的結構發生改變。
考點:本題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