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歷冊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了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于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古代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后,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后,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系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么?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柜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么?學生自由閱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為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那么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后,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后,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著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里?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臺表演。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發散思維后,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后請大家為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2.高一歷冊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中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古代水利設施修建的重要意義,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修建的學習,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代表和治黃的措施。
【難點】
認識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視片段,提問學生:視頻當中,大禹治理的是哪個地方?
學生回答:黃河。
教師引導: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后的歷朝歷代也在為興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還有哪些?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設施
教師引導: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教師展示都江堰、芍陂、鄭國渠等的圖片,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學生結合圖片,回答問題:都江堰、芍坡、鄭國渠等。
教師出示都江堰的結構示意圖,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誰修建的?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紀,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領民眾完成了這項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飛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廣袤農田。
3.高一歷冊教案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在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了解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并引導學生對各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析。
二、文學
本部分內容包括《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詩經》、屈原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初中課本未涉及的內容加以強調。
在講述諸子散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了學習這部分知識。并讓學生認識到諸子通過其散文向世人闡述其思想。
三、藝術
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講述這部分內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內容。并強調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時間。
戰國時期物理學的發展是以前學生沒有學過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當時中國物理學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五、醫學
本部分內容學生也已學過,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即可。
4.高一歷冊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教學重點】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后期,大量的北方人遷到江南,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區有了哪些重要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授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
古代的經濟,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共同研究探討從五代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2、農業發展的表現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
2、棉織業:
3、制瓷業:
4、造船業: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貿易范圍: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3)管理機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紙幣
(1)產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早的紙幣。
(2)發展: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3)影響: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
5.高一歷冊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了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后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借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于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XX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XX必須同時具備: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XX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并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么,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云集于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么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后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